推进城市化必须提高农民工素质
范建刚在《云南社会科学》撰文指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政府直接领导的工业化体制,是导致我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因素。我国进入二元工业化阶段,由于资金缺乏,最初建立的农村工业基本上是就地建立的工业,农民主要依靠自有房屋、土地及从城市获得的淘汰设备发展工业,“因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成为大多数农民的选择。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关键是要使农民的城市化与城市的稳定、发展相一致,减弱城市经济发展对廉价土地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依赖,提高农民工素质,进而真正推动农村人口城市化。
统一环保标准是改善环境恶化重要措施
简岩在《百科知识》撰文指出,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早就是一个惯常的行为模式,重要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环保标准没有发达国家严格,所以污染超标的企业和产品都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的环保标准低,发达国家就把在本国受到限制的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化等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输出到我国。而在国内,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环保标准也存在区域间的巨大差异。这一切造成了中国环境的持续恶化。由此,加快在环保标准上与国际接轨,在全国统一环保标准是改善日渐恶化的环境的重要措施。
教育投入应从权利平等向机会平等过渡
杨东平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撰文指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启示我们认识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战略。一种是以普及义务教育为基础、循序渐近的发展模式,首先普及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高中和高等教育。这是渐进发展模式。另一种是将教育发展的重心置于城市和高等教育,同时将基础教育纳入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升学教育轨道。新中国教育选择了后者,这是与当时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赶超战略相匹配的。比较之下,不难看到中国普及教育进程在城乡二元、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二元的精英主义发展模式中,教育资源优先向城市和强势阶层倾斜,更需要扶持的农村和贫困地区日益被边缘化,从而造成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两极分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同时使用“发展性”和“补偿性”两种准则。这样才能有效地普及教育,增进教育公平。
产业升级不能损害市场统一性
张耀辉在《汕头大学学报》撰文指出,产业升级对地区经济具有直接的实质性意义,它包含以下含义:创新能力、产出能力、盈利能力、辐射能力、凝聚力,其核心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可以引导地区企业素质提高、地区内部产业关联、地区间产业合理分工,从而引导地区间的有效竞争。政府可以参与产业升级,但不能以损害市场统一性为代价,应遵循促进地区内部产业关联、加强与外部产业分工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