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恩”?“因心”,因为诚心、因为善心、因为热心……用心架起的桥梁总是最动人、最稳固、最恒久。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谢恩泽”、“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散发着魅力之光。
社会的关爱之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领导的知遇之恩,同事的协助之恩……这一切的恩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和谐,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友善。
11月28日和30日两天,本报连续报道了一正一反的两组感恩人物故事,正是为了唤醒人们渐渐淡漠了的恩情、忘却了的责任。
15岁的小燕欢因为父母的一句抱怨,负气离家出走至今不归,让父母以泪洗面。15年的养育之恩,至今未知沉落何方?而桥东的李阿婆在拉扯大两个继子之后却遭嫌弃,令人心寒。感恩需要责任,责任就如人躯里的一颗螺丝钉。松了或掉了,人也就残了。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企业家陈桥顿资助小惠一家,一帮就帮了7年。打工妹陈雪英关心员工如亲人。残疾人刘洁英,办厂养活50多个残疾人。他们用真诚,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我们;他们用真诚,建起了一座座爱的大厦。
感恩更需要坚持。江润浓在瑶乡默默无闻地任教,甘于一辈子做“孩子王”。她的心中充盈感恩,理想就是孩子们的一间“图书室”。而十大孝子周远航,13年如一日照顾中风偏瘫的父亲,用“坚持”证明着亲情的伟大。
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而那些不懂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通过记者的观察、通过读者的眼睛、通过人性的称量,我们透视着人世间的美和丑、善与恶。我们期待着为感恩之心架起一座彩虹之桥,铺就一条光明之路。我们将卧江化桥,擎立恩惠、善良和正义,为人性的光辉、社会的和谐摇旗呐喊。
让感恩之心常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