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工程。通过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是我们党的一大工作特色和重要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和执政经验。近年来,中共惠州市委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市委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和辐射力、影响力,有效地带动和促进了全市理论武装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省委近日召开的全省市厅局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市委中心组作为地级市党委学习中心组代表之一专题介绍了着力抓好“四个注重”、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和水平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了省委领导高度评价并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根据市委有关领导要求,本报特开辟《理论武装工作巡礼》栏目,重点推介全市有关单位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以进一步促进全市的党委中心组工作并以此带动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为把惠州建设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建设文化大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繁荣、公平、活力、绿色、安康”的和谐惠州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今天首刊市委中心组在全省市厅局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作为开栏。敬希垂注。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在提高理论武装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中共惠州市委学习中心组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着力抓好“四个注重”,在提高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理论武装工作呈现出深化、提高的良好态势,不仅有力地提高了市委中心组成员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执政能力,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惠州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一、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在把握科学体系上下功夫
注重学习的系统性是学习深入扎实的重要表现。学习的系统性,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和决策思维,有助于深化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提升思想理论水平。
一是注重把握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关系。党的理论是在坚持中发展,在一脉相承中与时俱进。市委中心组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都是把这些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范围内,置于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把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理解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本质内涵,共同的实践目标,以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比如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学习中,市委中心组就明确提出要在学习这一理论时做到三个结合:即要与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学习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中外思想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及我们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力求对构建和谐社会科学体系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二是注重编写认识和把握理论体系的学习资料。自2000年以来,市委中心组负责人亲自主持编写把上级要求与惠州实际密切结合的年度理论学习辅导读物。十六大以来,市委中心组负责人担任编委会主任,组织编写了《干部理论学习专题导读》(2003)、《干部理论学习专题辅导》(2004)、《干部理论学习专题解读》(2005),正式出版后下发全市党员干部。这一方式既省却了干部群众寻找学习资料的烦劳,又解决了学习资料零散问题,加之贴近惠州实际,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欢迎。地市级中心组领导主持组织编写年度理论学习辅导读物,在全省是很少见的,是我市理论武装工作的一大显著特色。我们在编写解读理论创新成果的读物时,既注意把握重要理论的科学内涵,又注意分析和论述其理论背景、思想渊源和现实依据。如在阐述科学发展观时既突出强调其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又分析指出它是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重点分析了贯穿其中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综合平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在增强学习的实效上下功夫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理论学习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条件。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进行的,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邓小平同志讲得好:“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坚持学以致用,注重把上级部署要求与惠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市委的工作中心和目标密切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了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以调研式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调研式学习有利于深入实际、把握实情,有助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创新发展的新思路。近两年来,我们紧密结合惠州发展大局,重点部署开展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和谐惠州”等调研式学习,市委中心组成员根据调研课题需要组成由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参加的调研组深入基层调研,集体反复研究讨论,先后形成了近90篇具有较高质量和水平的专题调研报告或理论文章,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对策和举措,既增强了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又促进了科学决策和创新发展。
二是通过结合惠州实际精心择定学习专题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在制定年度学习计划、确定学习专题时,我们注意在坚决贯彻上级要求的同时,紧密结合惠州实际设计和安排学习专题。比如,2003年的年度学习计划,结合惠州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和创建文明城市的实际,结合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特地增加了《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文化大市》、《大力推进经济强市和文明城市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专题;2004年结合市委提出的构筑惠州人才高地和挖掘惠州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四东文化”(东江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增加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和《把握惠州地域文化的特质和实现其现代转化,加快建设文化大市》两个专题。针对2003年市直和县(区)换届中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思想波动,市委中心组牵头,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开展了“牢记‘两个务必’,正确对待进退留转”的专题学习大讨论活动,维护了大局的稳定。这些针对性极强的学习专题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注重学习的广泛性,在拓宽学习的视野上下功夫
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是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既要重点掌握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也包括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政治、法律、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广泛全面的学习,拓展领导干部的视野和眼界,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一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传授把握形势促进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市委市政府2004年2月召开了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研讨会,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等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深化了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理论的把握,提高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曾为中央政治局授课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黄宗良,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导江瑞平,国务院首批正部级特派稽查员、著名思想政治专家刘吉,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本钧教授,省委党校副校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陈鸿宇教授,中国证监会广州证券办主任刘兴强,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温兰子,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刘伟等20余名专家学者作了当前形势与执政能力建设、以全球视野把握时代主题促进发展、当前宗教形势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证券市场与资本运营、依法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等专题报告。这些报告主题鲜明、内容广泛,对开阔领导干部的理论视野,完善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是有计划地为拓展学习内容提供相关参考资料。为了拓宽领导干部的学习视野,结合中心组学习专题,近年来我们先后提供了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党史、法律、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中外历史、科技发展、文化等相关的书籍30多种。为使领导干部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文化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部署,我们特地编选了《惠州建设文化大市指南》,收入中央和省领导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维,美、英、韩、日等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考察报告、理论文章等共70余万字,融指导性、理论性、前沿性、资料性、工具性于一体,受到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广泛好评。
四、注重学习的示范性,在推动学习深入上下功夫
市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引领着广大干部群众“学什么、怎么学、拿什么标准检验”,直接影响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在学习中,我们注重发挥市委学习中心组的“龙头”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推动全市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通过扩大学习的参与面发挥示范作用。市委中心组在组织重大专题学习和辅导报告时,都把学习的参与面扩大到全市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市委中心组主要负责人坚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主持集中学习会或做学习动员、辅导报告。在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要专题的学习中,市委都及时举办专题(扩大)学习会,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
二是通过加强学习成果的交流强化示范效应。一方面,我们坚持每年精选市委中心组成员的年度心得体会文章或专题调研报告结集印发给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借鉴。近两年,我们先后编印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惠州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繁荣文明法治和谐安康惠州》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推进惠州新跨越》等书下发全市党员干部,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好评。另一方面,在组织召开中心组学习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时,要求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区)委主要负责人到会旁听,及时吸取消化调研成果。市委中心组领导成员的心得体会文章和专题调研成果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领导干部把握市情、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市委中心组学习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市委中心组秘书组在做好学习动态报道的同时,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构建和谐惠州等专题调研和集中交流活动,精心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系列性的专题理论宣传报道。除将市委中心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结集下发外,先后在《惠州日报》要闻版开辟专栏,每天一篇摘要连续刊发,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和社会影响,大大地增强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五、“四个注重”有效地提高了理论学习的质量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推动了惠州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理论学习着眼于培养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强化政治思想素质,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执政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推动惠州经济社会新发展上。通过狠抓“四个注重”,在提高理论学习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我们收到了“六个促进”和“六个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成效。
一是促进领导干部强化战略思维,总揽惠州发展全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委、市政府对惠州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更加科学、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即把惠州建设成组团式绿色山水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惠州建设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我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二是促进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委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五大经济”(即乡镇经济、工业经济、外源经济、民营经济、资源经济),打好“外资牌”和“民营牌”,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等发展思路。这些新思路新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2004年我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7位。三是促进领导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决策机构决定的机制;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在对各县(区)党政一把手拟任人选实行全委会票决制的基础上,市委实施了《市委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投票表决暂行办法》,对干部任免实行票决制;积极探索创新党代表常任制的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和推广“农村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和《村(居)民小组议事规则》。四是促进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协调发展和发展文化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打造学习型城市,我市于2003年成功获得省“文明城市”称号后,今年又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以打造“四东文化”品牌为切入点,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话剧《村官》等作品在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比中获奖;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市的新华书店改革、广播电视行业改革、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调整归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受到省有关部门的好评和肯定。五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部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建“繁荣、公平、活力、绿色、安康”的和谐惠州目标,致力使惠州成为一个社会和谐、人心和畅、适宜创业、居住的绿色生态城市。六是促进领导干部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委中心组成员带头模范学习“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使我市的固本强基工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公党建工作、连续四年深入开展的“万众评公务”活动、开设《行风热线面对面》节目打造廉政文化品牌等工作,都受到省委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着力抓好“四个注重”,不断提高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为惠州在近年来连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为把惠州建设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我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和构建“繁荣、公平、活力、绿色、安康”的和谐惠州,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