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成
11月4日召开的全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提出,要从战略层面加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我市整体竞争力(见本报11月5日A1版相关报道)。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而且十分迫切,惠州产业已经到了升级换代的时候了。但是,不同企业应根据其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有序推进。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些年来,随着我市整体经济及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市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TCL集团今年头8个月专利技术申请量达到1057项,并拥有高清数字液晶电视接口技术等核心技术20多项;我市区域创新能力排在全省第5位,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这些年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些成就无疑都显示了我市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一定实力。
但是,我们同时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整体创新能力仍不强。以技术创新为例,有关资料显示,在申报的专利技术中,外观设计占了主流,实用新型特别发明专利占的比例很小,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市自主创新建设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仍须在大环境营造和政策扶持方面作出艰苦努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主创新是高投入且具有高风险的项目,光靠企业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或者说光靠企业难以取得大的进展,政府和社会应予以引导和扶持。
就企业而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应立足于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自身具有的实力。纵观中外成功企业发展史,凡是自主创新走在前头,拥有所在行业领先核心技术的企业不仅成长快,而且具有极强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核心技术盈利性极好。然而,我市的企业是从底子很薄的基础上闯出来的,虽然说涌现出了像TCL、德赛集团这样实力较雄厚的明星企业,但毕竟大部分企业还在成长中,实力不太强,因此,在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前提下,应当“量体裁衣”,以最有利于企业发展、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选准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否则,就极有可能事与愿违。
如何让自主创新给我市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笔者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讲,应在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方面下足功夫,像TCL集团的工业设计领域的领先优势应继续得到强化,石化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工作也应尽快跟上去。从企业发展层面上说,应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企业核心产品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创出具有较强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