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发表时间:2005-10-27 10:48:56  来源:
 
    柳锦州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核心理念,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文明城市”殊荣,昨日我市又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奖牌。实践证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不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而且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准确定位 明确目标 构建文明和谐惠州

    力争在2008年将惠州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实现这一目标既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对城市定位、自身条件实力的科学判断,也包含着对我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总体要求。

    首先,要通过创建文明城市,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使惠州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近年来,我市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惠州市多个分项指数居前10名,综合竞争力位居我国大中城市前列。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抓住我市目前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层次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市成为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其次,要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城市建设格局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的人居环境特色日益彰显,生态惠州焕发出无限生机和魅力。岭南第一名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风景秀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美色天成的“苎萝西子”惠州西湖,在市区交汇而过的东江、西枝江,碧海蓝天、风光宜人的大亚湾海滨……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些极为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建设“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充分利用区划调整契机,延伸和拓展城市空间布局,使民俗文化保护区、旅游观光区、行政文化区、临海工业组团区等城市功能区分更加科学并发挥效益;要更加注重环保,使全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第三,要通过创建文明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政通人和,各行各业立足全局、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城市各项事业整体步入欣欣向荣、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通过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医疗设施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不断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巩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9‰以下;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青妇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第四,要通过创建文明城市,使文明理念深植人心,向往和谐社会、追求高尚生活、憧憬先进文化成为人们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自觉行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市民素质大幅提高。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创建工作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和落实,同心同德、共建美好家园成为全体市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职工、干部、学生、军警、市民自觉投入到卫生整治、义务植树、无偿献血、扶残助困等活动中去……文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守法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扶贫济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蔚然成风。

    强化责任 落实措施 全面推动创建工作

    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理念,制订和落实过硬的工作措施,全方位大力加强创建工作,在城市经济实力、人居环境、市民素质、文化品位等方面抓出成效,促使创建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一,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优势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惠州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生产基地,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100强的前25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之一,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以及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有“三资”企业8000多家,世界500强有20多家落户惠州。要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产业为支柱产业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要坚持以大企业、大项目为龙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即将投产,1200万吨炼油项目即将动工建设,这将给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提升惠州在珠三角、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奠定百年发展格局。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协作能力,发挥中海壳牌、TCL、德赛、华阳、侨兴等大型企业集团的龙头作用,拉动全市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要推进大亚湾临海重化工业带、惠澳大道电子信息产业带、惠淡大道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惠州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坚持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壮大民营经济规模。以工业化为核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通过实施新的财政激励政策、增强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服装、制鞋、建材等传统产业。

    四要坚持以环境资源最低消耗为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发展务必与资源保护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按照“绿色明珠,人居典范”的环境保护规划总体要求,在产业布局、引进项目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坚持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关、准入关,防止重污染企业向惠州转移。加大力度保护好东江、西枝江、南昆山、罗浮山、西湖、大亚湾等重点区域,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沿海防护林等海岸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资源。

    第二,着力创造最佳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首先,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以经济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规划为切入点,将市区周边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景观等列入规划控制范围,构建城市、产业发展与风景、水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历史文物保护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的“二环、四带、一中心”和“一网、六块、八大园”大生态圈,凸显“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和“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的产业特征和自然环境特色。

    其次,必须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推进城市整体化建设。按照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东进西拓、南联北扩”的整体建设思路,科学控制旧城改造,加快江北新区和惠阳———大亚湾临海组团区建设,进一步配套完善城市功能设施,做好供水、排污、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效能,在实施城市新建、改造过程中,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融为一体,使城市面貌清新亮丽。

    再次,必须健全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水平。规范规划、建设和交通秩序,建立健全市容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制度,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三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强化对媒介广告和非法印制品广告的监管,严厉打击刊播误导性医疗、医药类广告的行为,从源头上清理“牛皮癣”,保持城市美丽、整洁、有序。

    第三,着力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升社会和谐程度

    一是以德育人,促进人文环境和谐融洽。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系列活动,增强市民的文明观念,使互敬互重、宽容和睦、团结友善、忘我奉献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

    二是以法治市,促进法治环境和谐稳定。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制度;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除黑打恶”专项斗争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成立完善市、县(区)两级法律事务援助中心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保护老人、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为民服务,促进政务环境和谐有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市直“窗口”部门实行“行政审批公开承诺制度”和“阳光”服务,建立“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受理、审查、听证等行政制度和招标拍卖、考试考核等监管制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使各项行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大力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改善惠州的政务环境。

    四是为民谋利,促进生活环境和谐优美。加强对“两江四岸”和西湖周边环境的整治,建设南门公园、北门公园和河南岸公园,还湖于民,还绿于民;加大公交车的投入、管理力度,整治市区交通环境,加快建设好下角东江大桥、东新桥、三环路、东江大道等桥梁道路工程,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交通环境;实施农村医保改革、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等八项民心工程,真正做到体恤民生,维护社会公平。

    第四,着力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一是打造独具特色的“四东文化”品牌,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大力保护我市佛庙古刹、道教古观、儒学教馆、名士遗迹、革命纪念地以及客家民俗等人文资源,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名城”纳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努力打造以“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东江文化”为主干的惠州本地文化品牌。

    二是打造多元化文化活动平台,凸显城市文化个性。要充分发挥下埔滨江公园、市民乐园、体育公园、西湖风景区等公共场所的娱乐休闲功能,组织活泼多样的文体活动,使之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娱乐购物的好去处;推动文艺精品示范工程,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打造一大批题材广泛、特色鲜明的文艺精品;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娱生活,帮助和引导广大群众提高审美情趣,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是打造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促进经济文化交融。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培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一批文化实体;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体制,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拓展文化市场,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继续办好“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惠州生态悠闲旅游节”,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第五,着力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一要抓“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创建工作。继续完善领导机制,增强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的责任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在全市上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协调、部门配合、城乡联动、军民共创、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

    二要抓舆论宣传,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充分发挥传媒、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密切媒体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互动关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创建活动;在市区醒目地段设置创建文明城市公益广告,在各媒体刊播公益广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要抓工作载体,广泛开展创建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和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及载体,着力提高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广泛开展“争做文明公民”,道德建设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公共场所等系列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要抓协调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建立健全职能部门领导的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制度,采用一周一查、现场督办、媒体曝光等形式,加强对创建文明城市的统筹协调和督查指导,保证各项创建工作高质量完成。

    提升经验 把握规律 发挥整体工作效能

    实践证明,创建文明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工作载体,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就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路子,进而强化创建工作的整体效能。

    首先,创建文明城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创建文明城市只有从全局出发,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各个工作层面,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和短期行为,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其次,创建文明城市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共同目标。创建工作只有紧紧抓住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在促进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方面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创建文明城市必须突出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依靠和服务群众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推动创建活动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得到实惠。

    第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必须慎防城市雷同化倾向。只有充分挖掘、利用自身的文化底蕴、创建条件、环境优势和生态特色,去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好城市,才能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特色,避免城市之间互相雷同、千城一面的倾向。

    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上上下下一起努力,毫不松懈地从点点滴滴做起,不间断地持续积累,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不远的将来,大亚湾畔、西子湖旁,一座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和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惠州,将光彩夺目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惠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