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市生猪市场时常发生波动,当生猪供应过剩、效益不佳时,养猪户纷纷减养或放弃;一旦生猪供应量偏紧、养猪利益趋好时,养猪大户和农户又一窝蜂地扩大养殖规模,由于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便发生“卖猪难”,最近,这种减养——价高——增养——卖难的“怪圈”又出现了(见本报10月20日、21日B1版相关报道)。
人们不禁要问,在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20多年之后为何还会经常性地出现这种“怪圈”?为什么鸡鸭及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基本平稳,偏偏生猪市场如此复杂呢?细作分析,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受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猪肉及其加工品至今仍是我市居民的主打副食品,人们对此的依赖性和关注度较高。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市猪肉产量为11.43万吨,而禽肉产量仅为3.33万吨,猪肉作为居民餐桌上“当家肉”的地位这么多年来并未削弱。另一方面,养猪业仍是我市大多数农户种粮以外的主要副业,养猪收入是农户经济收入的“主渠道”之一。这种现实的“供求两旺”,使得生猪市场既敏感,又多变。第二,适应市场的供需平衡运作机制尚未形成。按理说,在人口数量没有太大变动的情况下,全市每年的猪肉需求量都是差不多的,据此也很容易推算出合适的生猪养殖规模。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养猪者还是经营者,受制于市场法则,即养殖者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卖出,经营者则要以尽量低的价格购进,而且地域界限已消除,使得供求充满了变数,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养猪户特别是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户囿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得不到真实的市场信息和对市场把握不准,因而很容易产生“跟风”现象,导致“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而屡禁不止的私宰市场加剧了这种局面。第三,生猪产业化进程缓慢,成为解决生猪问题的“软肋”。目前我市养猪业基本上处于一个分散经营状态,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这是造成“卖难”的深层原因。
鉴于目前生猪在农村及在市民日常生活中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应该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快养猪产业化进程,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加强经销商、养猪大户和农户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找到有利于各方取得“共赢”效应的产业化模式。其次要加强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引导农民把握市场的能力,尤其是要扶持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他们把分散经营的养殖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再有就是要加大对私宰乱宰的打击力度,净化屠宰市场,为农户卖猪开辟快速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