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十七年春节,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向当朝皇帝朱翊钧进献奏疏,力劝朱翊钧以江山社稷为重,戒除嗜酒、贪色、迷财、气盛的不良习气。陈述道:“臣闻嗜酒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雒于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向皇帝进献箴言,这般舍生取义是何等肝胆和尽忠。然而他披肝沥胆的谏言,非但不被朱翊钧接受,还引来了朱翊钧的发怒和斥责:“雒于仁肆口妄口,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若酒后弄剑,非帝王举动,那是有事。又说朕好色,但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何偿有偏她。说朕贪财,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天下之财,皆朕之财。朕若贪张鲸之财,何不抄没了他?又说朕尚气,古云:少时戒之在色,壮时戒勇戒斗,勇即是气,朕岂不知?但人孰无气?雒于仁无端指责,必须重处。”后经申时仁等重臣一再劝说,才只是把雒于仁罢斥为民了之。显然,朱翊钧拒谏饰非,听不进忠良的苦口良言,不修行当政道德,开始了葬送明朝的掘墓之行。事实上,根据清朝史学家总结明亡教训的分析,朱翊钧是明朝皇帝中“酒色财气”的典型,尤其在贪财好色、吸食鸦片,更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皇帝中臭名昭著者,明朝灭亡之祸起于万历,这是有道理的。
由雒于仁的进谏奏疏,想到当今社会“酒色财气”祸害领导干部健康成长,告诫人们以从政道德的视角,看清“痴迷酒色财气”的危害,不无缘由。
缘由之一,“酒色财气”是个长生不老的多情物,当今社会“酒色财气”仍然是客观存在,比起古代已经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它存在的本身并没有祸害人的性能,但被别有用心的人,将它与领导干部手中权力搓揉到一起,就演变成一个个美丽的“诱惑”、“陷阱”,不知不觉让领导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人们现在经受的“吃喝风”、“红包风”、“赌博风”、“跑官要官”、“以权谋私”等等,不正是雒于仁当年劝谏过的吗?领导干部修好从政之德,慎防掉进“酒色财气”的陷阱,是一个终生的命题。
其二,领导干部要深明从政道德之义,防备“酒色财气”之害。领导干部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使命,就必须常修从政之德,修好从政之德,就必须坚持以爱民为根本,以造福于民为责任,必须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崇尚简朴的生活,崇尚清廉人生。“酒色财气”损害身体机体和削弱意志尚不须说,试想想,一个热衷并身陷于酒场欢晏的人,一个迷恋并身陷于情场纠葛的人,一个崇拜物教爱财如命的人,一个专注于争官斗气的人,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学习和升华,更何谈修炼从政之德?只要身陷“酒场”、“情场”、“赌场”,最终连人性善良的本能也会丧失贻尽。看看“蓝带书记”、“五毒书记”、“情场高手书记”们的下场,可以给人深刻的警示。
其三,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修行自觉性,才能打牢从政道德之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干部肩负着模范带头的职责。加强自身从政道德的建设是最实际的模范带头行动。领导干部修行从政道德,贵在自觉,组织教育和制度约束只是辅助。领导干部要自觉养成学习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习惯,不断加强思想武装。要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自觉将从政道德规范精神贯彻于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中,不断打牢从政道德之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