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说:“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他负责的课题组正式公布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评价和反思,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医改虽然不成功,但敢于公开宣布“医改不成功”这本身却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公开宣布国家的医改不成功,打破了官场历来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慢慢形成了一种只能讲好话、不能讲问题的风气。虽然理论上也叫大家对事物要“一分为二”,要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但实际上谁讲问题、谁提意见谁倒霉。1957年,发动人民群众帮我们党整风,许多敢于直言的人提了些意见,结果被打成“右派”。1959 年,在庐山会议上,功勋卓著的彭德怀元帅因讲了“三面红旗”的问题、替老百姓说了公道话,立马被罢了官。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即使到了崩溃的边缘,也只能说“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改革开放后,虽然十分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但“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并没得到很好克服。下级向上级汇报专讲好的,上级到基层视察也按人家安排的路线专看好的。一些领域、一些地方的某个时期,即使问题已很严重,领导的总结始终是“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个别的”。有的还把讲点问题的意见当“杂音”,甚至和“不保持一致”挂起钩来,谁还敢讲问题、提不同意见呢?这次国家有关部门敢于公开宣布医改失败,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很少出现的事情,对于树立“有喜报喜,有忧报忧”的党风政风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公开宣布医改不成功,体现了改革的方针政策。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这些教导明确了搞改革的一条重要方针和政策,就是允许改革有失误,有错误不要紧,改过来就是了。这次宣布医改失败后,党中央、国务院并没追究某个部门某个领导的责任,而主要是总结经验教训。这充分体现了“允许改革有失误”的政策,对于鼓励人们不因噎废食,“胆子更大一点”去搞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宣布医改不成功,有利于早日走上医改新路。做工作、搞改革,最怕的是有错不改或知错不敢讲、不敢改,在“死胡同”中徘徊。现在采取“长痛不如短痛”的态度,公开承认医改不成功,可以防止在错误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正因为公开宣布了医改不成功,新的医改方案成了眼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前不久卫生部有关人士向媒体表示,医改新方案有待国务院批准,今年年底前有望启动。“失败乃成功之母”。通过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进行新的探索,定能找到一条医改新路子。
“百分之百正确”是没有的。希望其他改革、其他工作也能像医改一样,有错就说,错了就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