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的家乡在惠城区陈江镇幸福村。廖仲恺16岁时,从美国回到家乡,那时家乡不叫幸福村,叫鸭仔埗村。当时,国家积贫积弱,家乡人民在贫困中挣扎,廖仲恺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一生。
如今走进幸福村,随处可见仲恺先生的影响,感受到仲恺精神正激励着村里人开创美好生活。
弘扬伟大的仲恺精神,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穿过写着“仲恺故乡幸福村”几个大字的门楼,我们踏上了仲恺故乡路。这条村道在2001年铺成水泥路,命名为仲恺故乡路,全长17.8公里,贯穿全村,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走在路上,只见路的一边散落着村舍,不时有一栋栋崭新的小楼房映入眼帘,村委会办公楼、幸福小学、仲恺纪念碑就在路旁;另一边是一块块水田,或是一畦畦碧绿的菜地,田野旁边是连绵起伏的山丘,山坡上种有不少果树。
蜿蜒的村道把我们带到仲恺纪念碑前。纪念碑建在仲恺故居旁,离仲恺故乡路不过10多米远。1893年,16岁的廖仲恺护送父亲的灵柩从美国旧金山回到故乡,把父亲安葬在故乡的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山上。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生于幸福村(鸭仔埗村),后到美国旧金山任香港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副经理,临终遗嘱要叶落归根。安葬好父亲后,廖仲恺于1896年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参加民主革命。1925年8月,这位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康而四海为家的游子在广州遇刺身亡,被安葬在南京。当年11月,他的夫人何香凝特意回到他的故乡,在故居旁为他修建纪念碑,让漂泊的游子从此可以魂归故里。
纪念碑在故土上伫立了80年了。碑后,一株高大的台湾相思树枝叶婆娑;碑前,6株松柏苍翠成荫。看守碑园的杨畅老人今年78岁了,家就在碑园旁。老人耳朵听话已不太清,但提起廖仲恺、何香凝、廖梦醒等一连串令他自豪的名字就会激动起来。他的孙子杨卓基在不远处的幸福小学读五年级。杨卓基似乎知道爷爷正在做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常会帮爷爷的忙,带慕名而来的人参观纪念碑。“你知道廖仲恺是什么人吗?”记者问。杨卓基很认真地说:“他拯救我们的国家。”廖仲恺是幸福村人的骄傲。
碑园旁,一辆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正在这里忙乎的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运兴告诉记者,这里要修建一座仲恺纪念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仲恺先生光辉的一生,弘扬伟大的仲恺精神。“仲恺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发挥名人故乡的效应,把幸福村建设成惠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动幸福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杨运兴说。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幸福村是陈江镇的11个行政村之一。这些年陈江镇经济突飞猛进,是省级中心镇,经济实力名列惠州市乡镇前茅。其辖区各村,也在加快发展步伐,纷纷引进外资设厂,一幢幢厂房在村里拔地而起。但在幸福村,记者却见不到几间厂房,触目所及是青山碧野。杨运兴说,幸福村土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也不差,引进工厂并不难,但为了保护好名人的故乡,镇里把幸福村划为生态保护区,着重发展种养业和旅游业。近年来,村里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先后引进菜场2个,种植面积共900亩;引进外资办了一个种植面积300亩的花卉基地。村里的土地租金年年见涨,去年引进商人租了200亩山地种经济效益好的白葛,这些山地的租金和水田的租金一样贵。近段时间又有几个广州商人来村里察看,想在这里发展花卉种植业。
土地出租使不少村民洗脚上田,到镇里打工增加收入。留在村里的村民除了种水稻,几乎都在房前屋后种有果树。廖仕宽是幸福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他家的楼房就在仲恺故乡路旁,楼房旁是一方池塘,还有茂盛的龙眼树。上个世纪80年代廖仕宽承包了大片土地种果,还承包鱼塘养鱼,夫妇俩辛勤劳作,除了供孩子读书,还在果园附近建起了楼房。廖仕宽说,村里像他一样靠种养摆脱贫穷的人还有不少。
“幸福村现在还不富裕。”杨运兴说,“幸福村人将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和红色旅游业,配合镇里建设好名人故里,让幸福村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