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开始守护廖仲恺纪念碑
廖仲恺纪念碑坐落于惠城区陈江镇幸福村陶前村民小组,建于1925年11月,当时占地20多平方米,是广州国民革命政府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的革命功绩而在其故乡修建的。
1950年,时年23岁的杨畅当上了土改干部。他觉得,廖仲恺是家乡人的骄傲,应该好好地保护好这个纪念碑。为此,从那时起,他便带领村民维修廖仲恺纪念碑,为纪念碑除杂草、打扫卫生。杨卓基说,除了刮风下雨,爷爷每天都要去打扫纪念碑。
1963年,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来拜祭父亲。村民根据她的意见,在纪念碑前修建了1个100多平方米的晒谷场。为了这个晒谷场,杨畅与村民们可没有少付出劳动。那时,挖泥挑土、夯实场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机械代劳,靠的完全是人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杨畅不无自豪地说,那时候,人们是以一种“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情参加劳动的,再苦再累也无所谓。20多个村民10多天每日干到深夜,终于修成了100多平方米的晒谷场。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杨玉英,也跟随大人们,用稚嫩的肩膀,到10多公里远的黄洞(现惠城区惠环办事处共联村)挑石灰。
杨畅是一个非常尊重历史的人。1966年开始的那场文化浩劫中,廖仲恺纪念碑上的国民党党徽也在劫难逃。当年,红卫兵将它换成了红五角星。杨畅看着这个被弄得不伦不类的纪念碑,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年来一直坚持要将它恢复原貌。这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是要冒相当大的风险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畅才如愿以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纪念碑上的红五角星图案换回了国民党党徽。
悉心照料下放的廖仲恺胞弟
文革期间,廖仲恺的胞弟廖恩锡与妻子马确珍被打成“反革命分子”,下放到陶前村。杨畅对这对已经六七十岁的落难老人深为同情,总是让生产队给他安排一些劳动强度相对较轻的活,比如夹猪粪、收稻谷等等。杨畅家人及村民们还从生活上照顾廖恩锡两口子,时不时送他们一些青菜等。
廖恩锡夫妇对杨家人的关爱甚为感激。在陶前村度过了近10年后,廖恩锡夫妇要回广州了。临走时,马确珍提出要与杨畅的妻子裘爱珍结为姐妹。此后,这两家人还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