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廖仲恺:惠州籍著名民主革命活动家
 
发表时间:2005-08-18 08:57:41  来源:
 
    少年护送父亲灵柩返国回乡

    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原籍广东省归善县鸭仔步村(今惠州市惠城区陈江镇幸福村),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侨家庭。他的父亲廖竹宾早年在香港教会学校读书,后在香港汇丰银行服务,1863年调往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

    1893年父亲病故,廖仲恺陪同患病的母亲护送父亲灵柩返国,后在家乡私塾从师研读经史策论,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以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方法为中心的维新运动在国内广泛展开,廖仲恺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放弃旧学,于1896年离开家乡到香港读书,之后便一直没回过家乡。

    日本结识孙中山踏上革命路

    1897年10月,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秋,得何香凝资助,廖仲恺东渡日本留学。两个月后,何香凝也跟着赴日留学。在东京留学期间,廖仲恺同留日的有志青年黎仲实、胡汉民等交往密切,萌发了革命思想。1903年9月,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此后,廖仲恺、何香凝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1905年9月,廖仲恺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总部执行部外务科干事和天津同盟会的主盟人。他还以“屠富”、“渊实”等笔名,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文章,驳斥保皇派的错误论调,传播革命思想。1909年夏,廖仲恺返回祖国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中法政科举人。他利用这一身份在吉林开展革命活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广东成立军政府。胡汉民从香港赶回广州任都督。廖仲恺应胡汉民之邀从吉林返回广州,任都督府参议兼财政司副司长。同年12月21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到达香港,廖仲恺、胡汉民等前往迎接。孙中山与廖、胡等人就当时的国内形势和应采取的方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孙中山让廖仲恺返回广州,委任陈炯明代理广东都督,胡汉民跟随孙中山同船赴上海。廖仲恺从香港回到广州后,继续领导广东财政工作,并凭着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广东经济状况迅速好转,以“善于理财”崭露头角。

    为反袁护法南北奔走呼唤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廖仲恺奉陈炯明之命到达南京,请求孙中山南下帮助领导广东工作。孙中山遂偕同廖仲恺、胡汉民、汪精卫等返回广州。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廖仲恺担任财政司司长。

    1913年,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后,廖仲恺曾密往北京策动议员反袁,险些被捕。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通缉革命党人,广西军阀龙济光曾悬赏l万元缉拿廖仲恺,廖仲恺及家人即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廖仲恺任党的财政部副部长。此后,他奔走于上海、广东等地,组织反袁、护法斗争,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18年5月,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离粤赴沪,不久廖仲恺到上海与之会合。次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同朱执信等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919年10月,廖仲恺支持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从1919年起的两年时间内,他译出《全民政治》等书和撰写一些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政论文章。1920年,廖仲恺赴闽敦促陈炯明率粤军回师讨伐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1921年,孙中山再返广州重建军政府,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出任财政部次长(代理部长),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全力整理财政,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出师北伐。

    1922年6月14日,陈炯明在东莞石龙诱捕了廖仲恺,并公开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面对陈炯明的威吓,廖仲恺毫不畏惧,赋诗表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廖仲恺被囚禁62天,经何香凝等竭力营救获释,当即偕何香凝乘船离穗赴港转沪,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坚决支持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1月,孙中山依靠滇军、桂军把陈炯明驱逐出广州,并重返广州复任陆海军大元帅,任命廖仲恺为财政部部长、广东省省长。同年10月,廖仲恺受孙中山委托,和李大钊等5人筹划改组国民党事宜,后又和邓泽如等9人一起担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着手起草宣言、党纲、章程等草案。国民党改组会议召开以后,在广州、上海开始进行改组试点,廖仲恺主持了试点工作。在改组过程中,廖仲恺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各项指示,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廖仲恺在大会期间发言极力赞扬《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以前本党之—再失败,而国家之乱源亦由是不能廓清,其故即在于认识目标之不清。现在我们已有宣言,目标算是已定。”他坚决表示:“嗣后无论如何,必须以此宣言为奋斗前进之标准,努力前进!”在1月28日上午的大会上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时,国民党右派分子、广州特别区代表方瑞麟等反对共产党员“跨党”,主张章程中增加一条:“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廖仲恺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右派的提案被否决。

    由于在大会筹备和举行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廖仲恺当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被任命为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

    “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继续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同年4月6日,廖仲恺主持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73次会议,提出和通过建立党军案,被任命为党军党代表,并参加领导平息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发动的叛乱。

    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后,廖仲恺坚定不移地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冯自由等人在孙中山逝世不久后便结成所谓的“国民党同志俱乐部”,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从1925年7月开始,国民党右派分子就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散布种种谣言,企图搞垮廖仲恺,否定三大政策。

    面对右派分子的挑衅,廖仲恺与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尤其使廖仲恺感到深恶痛绝的是,一部分国民党右派老党员,为了达到反共的目的,甚至不惜与北方反动军阀相勾结。1925年5月,廖仲恺发表了著名的文章《革命派与反革命派》,对国民党老右派作了辛辣的批判。文章指出:“现在吾党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摆出革命的老招牌。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哪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种功绩,苟一时不续行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为,便立刻变成反革命派。”这篇文章给一批老右派分子刺激很大,他们对廖仲恺恨之入骨,其中一部分人便蓄谋用卑鄙的暗杀手段除掉廖仲恺。

    7月下旬,反动势力还故意将暗杀廖仲恺的计划张扬出去,企图吓倒廖仲恺。何香凝劝他多加两个卫士防备一下,他不以为然地回答:“增加卫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我是天天到工会、农会、学生会等团体去开会或演说的,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几个地方,他们要想谋杀我,很可以假扮工人、农民或学生模样,混入群众中间下手的。我生平为人做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的地方。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

    8月20日,廖仲恺惨遭暗杀,为民主革命献出了生命。

    本报记者王航帆 巴 山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