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学校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创建于1927年,伟大的革命者、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廖仲恺之妻何香凝为首任校长。何香凝亲自制订了“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校训。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为全国重点中专。1984年,经国家农牧渔业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名由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这所纪念大学的发展。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马万祺等多次亲临校园视察。海内外各界人士崇敬廖仲恺、何香凝,关心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不断给予广泛支持。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是由王震提议、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建立的,于1982年8月30日正式开馆,由叶剑英题写馆名。馆址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是何香凝1927年3月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办事处旧址,1982年10月12日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该馆最初的基本陈列主要是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事迹介绍及文物,他们的儿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逝世后,经党中央同意,该馆增加了廖承志事迹陈列,并于1984年6月10日重新开放。
惠州市惠城区仲恺中学
惠州市惠城区仲恺中学是为了纪念廖仲恺先生而在先生的家乡惠州市惠城区陈江镇创办的名人纪念性中学,以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的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学校的前身为陈江中学,开办于1964年,1987年4月23日正式迁新校址并以仲恺中学校名挂牌。廖仲恺先生之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廖梦醒亲笔题写“仲恺中学”校名。学校广场立有廖仲恺全身铜像,校内设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
学校的校训是廖仲恺先生的名言: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学校的治校方针是:依法治校,精心育人,强身砺志,全面发展。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备,功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近几年在教学、教研、教改、行政管理、后勤服务诸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位于惠州市西南部(廖仲恺故乡幸福村旁),地处惠深高速公路与京九铁路(惠州段)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经过十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开发、整合、建设,目前高新区内拥有TCL、德赛、华阳等著名电子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研发中心7个。该开发区已引进各类企业250家,投入资金约34亿元,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是惠州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廖仲恺故乡之纪念碑
廖仲恺故乡位于惠城区陈江镇幸福村。廖仲恺祖父廖景昌曾在村中务农,家境清贫;廖仲恺父亲廖竹宾年轻时便漂洋过海去了美国旧金山谋生。廖仲恺在美国出生,16岁时护送父亲灵柩回乡后在故乡读私塾,3年后离开家乡去了香港读洋学,之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1925年廖仲恺先生遇害后,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于当年11月回到村中,建起了这座“廖仲恺先生之碑”。
海南海口的仲恺村
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是海南革命老区。据介绍,20世纪20年代初,廖仲恺先生将军曾在该村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后,该村以廖仲恺的名字命名,琼崖纵队领导人冯白驹将军于1950年在该村成立了一所小学,命名为仲恺小学,并亲自为之题写校名。
电影故事片《廖仲恺》
电影《廖仲恺》是珠江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的故事片。编剧是鲁彦周,导演是汤晓丹。该片于1984年获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廖仲恺诞辰110周年纪念邮票
1987年是廖仲恺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中国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本套邮票共2枚。邮票以淡雅、清新、质朴、庄重的风格,给人以深刻印象。设计者是著名国画家何家英。他采用了传统工笔绘画的技法,画面线条简洁,色彩淡雅,形象逼真。背景含蓄,富有情趣。在构图上,他参考了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物照装帧样式,在邮票上加了椭圆线框,因而显得别具一格,突出了民国初年的时代感。
本报记者范元兴 王航帆 巴 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