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城区陈江镇仲恺中学,2002年落成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是该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我省除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之外规模最大、搜集资料最齐全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它已成为仲恺中学开展德育教育、以廖仲恺先生的名言“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一个良好载体。
记者日前来到仲恺中学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纪念室位于教学楼的3楼,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走进纪念室,映入眼帘的是廖仲恺何香凝先生的塑像。纪念室里,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先生题写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几个字庄重大气。纪念室分5个部分,用大量历史图片以及书法、绘画、书籍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廖仲恺和夫人何香凝作为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革命与战斗的一生。
学校多方筹资设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
在纪念室,仲恺中学教导主任郑耀钦向记者介绍了创办纪念室的想法和经过:“作为一所名人纪念性学校,如何体现办学特色?如何更好地弘扬仲恺精神?校长方文良和学校其他领导班子成员都认为,应在已建好的留芳亭和仲恺铜像的基础上再设立一个纪念室,让学生对廖仲恺爱国、革命的一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和发扬廖仲恺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001年,学校开始策划筹建纪念室,方文良带领学校的老师曾先后10多次前往广州与仲恺农学院的余德富老师商量纪念室的规划、设计及布展。因余老师20多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廖仲恺、何香凝的研究,曾参与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的资料搜集和筹建工作,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仲恺中学廖仲恺何香凝纪念室的资料包括复制的何香凝猛虎图等等几乎都是余老师提供的。余老师对廖仲恺、何香凝有深厚的感情,对设立纪念室的事情十分热心,已经退休的他不辞劳苦,为搜集资料四处奔走。他还写信给马万祺先生,请他为纪念室题字,并亲自前往澳门取回了马万祺先生的题字(见左上图)。当时,学校的资金很紧张,方校长千方百计动员社会力量捐集到20多万元,投入到纪念室的建设中。到2002年,前后历时8个月,纪念室建成,共收入图片资料200余幅。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参观的人包括仲恺农学院的领导、老师都认为纪念室资料齐全,在布置上比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更合理。”
纪念室展示内容与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有所不同
为更详细地了解余德富老师当时搜集资料的情况,记者电话采访了在广州的余老师。余老师说:“纪念室展示内容是我根据廖仲恺故乡的特点来确定的,因此与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有所区别。资料主要是从广州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中精选出来的,注重表现的是廖仲恺爱国、革命的一生。这项工作很繁琐,照片的放大冲洗、编辑、装裱等工作历时半年。为了创建纪念室,我到惠州五六次,与方校长及学校老师一起研究,定下了纪念室的设计、布展方案。”
本版文/ 本报记者李 文 巴 山 通讯员陈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