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富余劳力转移有助“三农”问题解决
 
发表时间:2005-07-20 11:06:27  来源:惠州日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发展,向非农村转移,向非农民转变,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培育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事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跨区域大流动成为一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应从四个方面拓宽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渠道

    地少人多历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仅靠耕地很难增加收入,离土挣钱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推动力。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多年来也经过了一波三折:从大量向乡镇企业转移,到乡镇企业倒闭重返农村;从跨区域流动,进城务工到城市企业改革,再到回流农村和土地;本世纪初,“三农”问题引起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迎来了又一个转移高峰。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来看,工作重心应该是向农村和城镇的加工业、商贸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一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外向型的原则,走培植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水果业和水产业抓好外向型的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设,尽量拉长产业链条,为农民争取更大的就业空间和利润空间。二要进一步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载体作用,使其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三要刺激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和企业向其原料基地转移。四要鼓励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的发展,继续规范乡镇企业,利用多年来积累的经营经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成为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消化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基地。

    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村转移,重点是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各类企业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聚集发展,要增强城镇的聚集功能和吸纳能力,就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我们需要的城镇化,在于是否实现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在于其居民是否已走向城市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城镇化过程,是农民进城的过程,是把不是城市的人变成城市人的过程,是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生产方式为工业的先进生产方式的过程。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性转移,必须做到:一是实行城乡统筹就业方针,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结合城乡就业结构调整,推动劳动力结构调整,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根本任务。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引导农民实现转移就业。三是要建立健全县以上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将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就业登记制度,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台帐,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四是要以规划为龙头,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等空间战略规划的编制,并把规划延伸到农村。同时,农村的知识青年,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也可以向大、中城乡转移,站稳脚跟,有相对固定工作以后,在城市成家立业,实现从农村向城市的根本性转移。

    做好农村劳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

    从目前我市的用工情况来看,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偏低,就业竞争力明显下降。所以,第一,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把培训和就业准入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技能后,纳入劳动力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优先推荐就业。第二,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第三,要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但是鉴定必须以自愿为原则,禁止借鉴定之名向农民乱收费。而且一定要按国家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去操作。第四,要鼓励外出劳动力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在学到了技术、管理经验,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大胆地自主创业,向自身熟悉的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进军,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跨出国门。第五,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民向非农民转化。一是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加大对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安全生产、社会保险方面的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尽快建立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工伤保险制度、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等。
    陈幼荣(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