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浅谈“名校” 标准
 
发表时间:2005-07-20 11:03:53  来源:惠州日报
 

    一所学校,之所以称之名校,从本来意义上讲,应当是能够把后进生转化为优学生,且这个比例大大高于一般学校,直言之,名校的作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后进生的“转化率”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对这个问题的认同应当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人们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倒果为因”的认识偏差,即不考虑入校起点(原因),不分析“转化率”,直接把结果(考上大学的人数)当作原因,考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越大,就越是“名校”,于是乎,“名校”之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是趋之若鹜;好学生之于“名校” 而言,是如获至宝 ,这样就形成了非名校难招生,后进生难入名校的社会问题。
    
    学校与学校教育水平之差别应当是有客观标准的,这个客观标准就是对学生的“转化率”。然而,转化率高低之对比必须建立在可比性的基础上,这个可比性包括入学基础(入学分数线)、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有了这个可比性的前提,才能进行结果的比较。假定有甲、乙两类学校,是“名校”和“非名校”,从入学基础来看,甲类学校招收了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各50名,乙类学校招收了中等学生、后进生各50名,而高考结果,甲类学校考上本科50名、专科30名,录取率为80%,乙类学校考上本科30名、专科50名,录取率也为80%,这两类学校都有20名学生没有被大学录取,那么,甲类学校的转化率就应该说是比乙类学校的转化率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乙类学校也应当同甲类学校一样,属于名校,可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只认为甲类学校是名校,而乙类学校则不是,这难道不是一种偏见吗?

     “名校”的价值标准其核心在于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教育和转化。有一位哲人说过,哲学家和渔夫在儿童时代的智力差别远比猎犬和家犬的智力差别小得多。这就是说,学生的智力差别是并不大的,其差别恰恰在于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转化能力的区别。因此,家长呼吁,学校要把提高对学生的转化率特别是对于差生的转化率作为自己的真正“功课”。  平 之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