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稳定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发展的能力,着力解决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营造农村和谐社会环境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又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具体表现。这对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 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只有把党支部建设好,才能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发挥党在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目前,我们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村级“两委会”班子、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经常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要选拔有理想、有道德、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管理水平高、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勤政廉洁的党员担任镇村干部。二是推行党员联系村务、村民工作责任制。三是加强村级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村级党组织议事、村级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及收入分配等制度,使村级逐步建立和完善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各项规章制度。四是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古今中外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执政党无能力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甚至垮台。执政党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实施固本强基工程,把农村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好农村建设规划,调整好农业结构布局。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尤其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在农村,要对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制订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为经营方针的战略,要走产业兴村的路子。鼓励和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因地制宜地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
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教育扶贫战略,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和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农村和谐社会环境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市农村中教育负债较重、教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农村辍学率比较高,现仍有不少家庭的子女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充分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支援农村教育。党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都要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特别关注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就学问题,抓紧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学生就学制度,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
重视农村环保工作,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劣会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在农村,一些村庄污染严重、村民不能饮上干净水,例如惠阳区的永湖镇某村,方圆几里都没有干净水,村民外出打工回家时,要在外面带回干净水。这个村村民因饮用不干净水而患病人数不断上升。据了解我市仍有20%的人饮不上干净水。一些单位或个人为了追求利润,引进一些带有污染的项目落户农村,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了农民的健康。为此,要加强农村的改水改厕工作,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农村的环保,禁止有污染的项目进入农村,让农村保留蓝天和绿水。 创新工作机制,维护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一定要维护和促进农村的稳定。要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2003年以来,到各级信访部门反映农村征用土地的问题明显增多,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现象比较突出。要解决信访问题,首先要认真了解导致信访的原因。同时,坚持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其次做到有访必接,有信必复;要完善领导接访制度;要进一步建立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抓住农村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立足于早发现、抓苗头,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农村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为农村的全面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陈恩强(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