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唤回儿子生疏了的亲情
 
发表时间:2005-01-17 10:50:36  来源:华西都市报
 
    辞职下海  亲生儿子找人代养
 
    1996年1月,有着大学文凭的刘云海、韩梅夫妻来到沈阳市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安了身。两口子立足未稳,就赶上企业不景气,两个月没领到薪水,而孩子偏在这个节骨眼降生。困窘之极,夫妻俩一商量,决定丈夫先辞职下海谋生。
 
    儿子刘小东没满月,刘云海就南下上海谋生。他先找到大学时的同学,去了一家生产小家电的外资企业。他人品不错,又有学历,外方老板试用他3个月之后本想把他留下来,可一心想自己当老板的刘云海却认为在这里给别人打工不如拿着产品回家乡去当代理。

    刘云海一没资本,二没经验,三没有社会关系,要单干谈何容易。老板提出:要做代理也可以,先在3个月之内把带走的产品换成钱拿回来,然后再谈代理的事。

    刘云海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他不仅按时卖完了发过来的产品,还赚到了差不多2万元钱。上海的老板在收到汇款后,也如约兑现了诺言。

    刘云海精神一振:发财的机会到了。他急着扩大规模大干,这样,他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1997年9月,孩子刚满1岁,他动员妻子也辞职下海。

    夫妻俩为挣钱忙开了,刚开始时还边忙边带着孩子,后来觉得这样不行,就商量把儿子托付给一个信得过的人代养。

    选来选去,两口子看上了他们过去的同事佟阿姨。佟阿姨刚刚50岁,干净利落,为人善良,喜爱孩子,她和老伴有两间屋子,生活不算富裕,正需要有点外快来补贴家用。

    刘云海夫妇商量好之后,专程去佟阿姨家谈好了此事。儿子刘小东的寄养生活开始了,这时是1997年10月底。
 
    亲情生疏  儿子把父母当客人
 
    2001年8月,刘云海、韩梅在沈阳市沈河区带状公园附近买了一套186平方米的住宅,装修完工后,夫妻俩高高兴兴地来到佟阿姨家,准备接孩子回新家看看。已经快5岁的刘小东看到爸爸妈妈来接很高兴,不过提出要让爷爷、奶奶也陪着自己一块去。韩梅顺水推舟说:“阿姨你看,小东知道疼你们了。既是孩子说了,二老就一块去吧。”把佟阿姨和老伴乐得合不拢嘴。

    老两口在刘云海、韩梅的新家玩了一整天,可到了晚上,刘小东说什么也不让爷爷奶奶走。孩子又哭又闹地坚持,有几分尴尬的刘云海、韩梅只好让佟阿姨一家住下了。本来想一家3口亲亲热热独自呆一呆的,没想到孩子这样节外生枝,“这孩子!”韩梅直叹气。之后,刘云海、韩梅又要出差,刘小东重新回到了佟阿姨家。

    孩子隔辈亲,佟阿姨夫妻感到花在刘小东身上的心血没有白费,对孩子更好了。此后,每次刘云海夫妇要接孩子回家,孩子都要爷爷奶奶陪着,刘云海夫妇只好顺着孩子。这期间,他们有了房子有了车,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目标是积累财富1000万元。

    此时,儿子刘小东早已适应了寄养生活,他把佟阿姨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和父母见面少,只是间隔一段时间收到他们寄来或带来的一大堆东西。让刘云海夫妇心里隐隐作痛的是,孩子不是自己带大的,跟他们两口子亲不起来。

    2004年“五一”前,从外地赶回沈阳的刘云海、韩梅夫妇满心欢喜地来到佟阿姨家,想把儿子接回家,一家3口过个团圆的节日,也跟孩子亲近一下。夫妻两人一路上都在牵肠挂肚:孩子近况如何,学习怎么样,长高了没有,身体好吗……

    敲门后,一个孩子的声音传了出来:“你们找谁?”是儿子啊,刘云海夫妇笑了,韩梅隔着门高兴地说:“我们就找你,儿子,我是你妈妈呀,快开门!”

    儿子警惕地开了门,确认是自己的父母后,歪着小脑袋对他们说:“进屋吧。奶奶出去了,一会儿就回来。”说完给他们拿过拖鞋:“你们先坐着吧,我看动画片去了。”

    热望的父母犹如被浇了一盆冷水。儿子这是怎么了,见了父母怎么这样,像是接待来访的客人。他们进屋后,本想和儿子亲一亲,可是儿子根本不理他们,只顾自己看电视,还学着动画片里的样子,嘴里嘀咕着什么,仿佛父母没在眼前似的。这个场面让刘云海夫妇尴尬不已。他们试着和儿子说话,可是儿子说:“别吱声,你们没看我在看电视吗?”
 
    挽救亲情  母亲决定回家陪子
 
    为了“拉回”自己的儿子,刘云海夫妇决定亲自带一阵儿子。他们和儿子套近乎,用玩来“勾兑”儿子。听儿子说想去植物园,夫妇俩二话不说就启动了私家车。他们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想找机会拉近与儿子的距离。可这很难,儿子虽然爱玩,但非常独立,不像别的孩子缠着父母干这干那的,他们俩只好干瞪眼。儿子登高涉险不要人扶,他们要上前扶一下,儿子还不乐意,让刘云海和韩梅心里酸溜溜的。

    有一天,夫妇俩带着儿子去高档饭店吃了一顿。饭桌上,儿子说:“爸,这顿饭要花多少钱啊?”刘云海还以为儿子懂事了,心疼钱了,就说:“大概700元左右吧,你不要担心,爸妈负担得起。”哪料儿子回答:“你们太浪费了,这是爷爷奶奶一个月的生活费呀,我们一顿就吃进去了。”还摇了摇头嘟囔着:“有钱人就是这样,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

    夫妇俩惊讶不已:儿子小小年纪,怎么思维方式跟老年人似的?说起话来漫不经心,里面还有不满的味道,像是在评价与己不相干的陌生人,这还是自己的儿子吗?

    到了晚上,儿子又吵着要找爷爷奶奶,这回,刘云海没好脸了,他把儿子训了一顿,告诉儿子这就是他的家,“我们就住在这里。”儿子的眼泪都急出来了,把小脸扭过去不理他们。韩梅看哄不住,万般无奈只好在晚上10点多,又开车把儿子送回了佟阿姨家。

    把儿子送走,两口子沉默了好一阵,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开来,他们都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了。想来想去,他们决定还是要把儿子和佟阿姨隔开,给儿子换个环境,让他回到自己的家里来。

    第二天,两口子找到一家家政公司,以800元的月薪雇了一位全职保姆,然后又来到佟阿姨家,生拉活拽地带走了儿子。

  情况并不如人意。虽然保姆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刘小东,为他做可口的饭菜,陪他上学,晚上又接他回家,可孩子在第5天竟发起了高烧,嘴里不停地嚷着要找奶奶。保姆慌了,怕担责任辞了职,刘云海、韩梅只好匆匆地又往家里赶。他们心酸得不得了:孩子啊,父母在外面为你拼命挣钱,你在家后院起火,放着这么好条件的家不呆,非要去佟阿姨那里,什么时候你才能体会父母的心意呢。

    刘云海抱着儿子往医院赶,在路上只好又给佟阿姨打电话求助。

    佟阿姨的到来,让刘小东的病情有了好转,烧慢慢地退了。在医院里呆了一个星期,刘小东和奶奶说了心里话:“我知道他们是我最亲的人,可我和他们就是亲热不起来。他们总在外面忙,没时间管我,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接送,就我没有。”孩子的话让躲在外面的韩梅听得直抹眼泪。

    孩子的病好了,韩梅也下了决心,她和丈夫商量:我们亏欠儿子的太多,我不干了,在家陪儿子吧。孩子比做生意赚钱更重要啊!
 
    暗“掺沙子” 儿子不再“移情别恋”
 
    从此,韩梅更换了角色,早晨陪儿子上学,中午给儿子做饭吃,晚上再接回儿子,可是她发现,儿子病好后变得不爱说话了,小眉头常锁着,问他啥都心不在焉,再问就转过身去。老师也找上门来,说刘小东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问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

    两口子商量来商量去,只好去找心理医生。2004年7月的一天,他们领着儿子来到沈阳一家心理疾病矫正机构,医生告诉他们:孩子从小就没有跟亲生父母在一起生活,在他的意识里,已经把别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了。虽然他内心里有父母的概念,但他没地方撒娇,没地方倾诉,已经封闭了自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医生还建议他们把佟阿姨接来,“模拟”孩子熟悉、认可的环境,逐步让父母参与,实实在在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让孩子从内心里感受到父母的亲情温暖,逐渐把孩子的思维模式扭转过来。

    为了拯救孩子“移情别恋”,刘云海夫妇再一次把佟阿姨接来家里。佟阿姨告诉刘小东:“我家装修房子,奶奶和爷爷借你家住几个月。”

    这一次,两口子精心布置了房间,为了让儿子有一个熟悉的环境,他们甚至把佟阿姨家里的电视机、床、椅子还有水杯等等也搬来了。这一招挺灵,孩子一进屋,按习惯顺手打开电视机,里面是他喜欢的动画片,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只是没有心机的孩子不会想到,韩梅隔三岔五就会悄悄地在他的房间里摆上几件陌生的小物件,目的是在孩子的生活环境里“掺沙子”。每天接送孩子,韩梅都是和佟阿姨一起去;晚餐的饭桌上,总是由佟阿姨亲切开场,父母跟着说一些笑话、趣事,大人们努力创造亲切、和谐的家庭气氛,一个星期内刘小东便在饭桌上笑开了……

    一天傍晚,韩梅来跟儿子商量:“听说最近新出了一款高清晰度电视,图像非常逼真,不如把你房间里的旧电视机换个新的吧?”儿子眨巴了下眼睛,不放心地问:“那能保证我看动画片吗?”母亲保证:“当然能了!”

    电视换完后,韩梅趁热打铁,又在儿子的房间里布置了新的桌椅、新的木床、新的水杯……接下来,佟阿姨也开始三天两头“有事请假”了,只有妈妈陪他上学、放学,给他讲题、讲故事、哄他睡觉。渐渐地,孩子接受这一切,家里也有他的说话声和笑声了。韩梅则经常请儿子的同学来家里玩,让刘小东很高兴……

  2004年11月底的一天,韩梅得意地告诉丈夫:“儿子让我给他洗了个澡,还有些害羞哩!”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