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东江出平湖的美景旬日之间出现在人们面前。但谁又能想到,80多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提到了要改造东江的构想。
《建国方略》构思现代化建设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开始“时时研究建设”,积极构思关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总体设想。其最终体现,便是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篇文章组成的宏伟蓝图——《建国方略》。
《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无疑是一份发展中国经济的宏大纲领。它由6大计划共33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5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100万英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等。
提出惠州以上一部应加堰与水闸
在论及东江水运系统整治时,孙中山提到:“东江以浅水船航行可达于老龙市……,沿此江上段,所在皆有煤铁矿田。……是故浚一可航行之深水道,直上至于煤铁矿区中心者,必非无利之业也。”
孙中山特别提到:“东江有急激转弯数处,应改以为缓徐曲线,并将中流沙洲除去。惠州以上一部江流,应加堰与水闸,令吃水十尺之船,可以上溯至极近于此东江流域煤铁矿田而后已。”并说,“改良此东江,一面以防止其水害,一面又便利其航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应是关于建设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的最早构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