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6年10月10日,影响惠州未来百年大计的“民心工程”———东江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奔腾的江水从此收住了她奔放的脚步,“东江出平湖”的美景终于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是一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程。千百年来,人类在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总在探求一条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尽管这条道路并不平坦。20年前,东江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初步规划时,发电和航运的功能被放在了首位。在遭遇了多年水旱灾害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惠州人重新定位其功能:以改善水环境为主,结合发电,兼顾航运、供水、防洪、灌溉、旅游等功能。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经过建设者2年多的奋战,如同一位揭开面纱的绝色美女,一个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河流型人工湖展现在世人面前。湖在城中,城在湖中,惠州作为山水丽城的特色将更加突出。
这是一项提高城市品位的工程。近千年前,东坡先生垂钓东江和西枝江畔,他所看到的是一幅“原生态”的景象:堤岸起伏、杂草丛生、江水横溢、往来不便。他从微薄的俸禄中拿出钱来,资助修建了东新、西新二桥,方便了百姓的生产生活。上世纪80年代,东江大桥、惠州大桥相继建成,从此东江两岸群众往来告别轮渡,江北的开发建设翻开新的一页。9年前,惠州启动了跨世纪的两江四岸整治工程。如今,下埔滨江公园、东江沙公园等相继建成,两江四岸成为绿色的长廊和美丽的花园,老人在这里散步、小孩在这里嬉戏、情侣在这里谈情说爱……而未来,两江四岸将被规划为生态主廊道,将沿江现有及规划建设的25个公园(含广场、湿地)绿地连为一体,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网络。那时,两江四岸的天更蓝、水更碧、山更青、城更美。
这是一项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工程。现代旅游研究表明,77%以上的世界性著名旅游景点的成功开发都离不开水体的帮助。江北现代化新城,桥东别具岭南风味的老城,合江楼遗址、明城墙、文笔塔、古码头、东坡钓矾石……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在这里相互交融。全长27.5公里的两江四岸景观带,已被定位为“展示沿江自然景观、传统风貌及其新发展”的城市特色旅游区。现在站在东江边,我们仿佛听到了明年东江游启航的汽笛声。
这是一项“增值”工程。临水而居,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向往和追求。现代人在生活空间日益狭小、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对优质居住环境的渴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宁要江南一张床,不要江北一间房”的时代已过去。两江四岸景观带的形成,拉动了沿岸房地产业的发展。目前,临江而立的较大型楼盘就达20余个。在江水的“顶托”下,沿江楼盘受到市民的追捧。放眼今后,江北沿江经济带即将崛起新的商贸建筑群:高达150米至180米的酒店、TCL国际会展中心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果说,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奠定了惠州工业百年发展格局,那么,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影响的将是一座城市生态环境与规划建设的百年格局。“涨水了、涨水了”,一位惠州老市民在看到东江蓄水的景象时,不由得发出惊呼。是的,涨水了,涨起的不仅是水,还有惠州的未来和希望。
本版文 本报记者李郁英 孙晓说 王剑桥 实习生王 颖 通讯员范伟谦 陈纪来 周 倩 魏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