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东江大桥建成之前,连接市区江南与江北的交通主要靠渡船,渡口所是当时市区最繁忙的渡口。
“渡口所最早名叫东江渡口所,建于1956年,我是1961年到渡口所驾驶渡船的,一直干到1975年。”今年64岁的原渡口所所长陈东涛对渡口所的繁忙景象记忆犹新。“那时惠州市区江南、江北各有5个渡口,渡口所这段江面宽350米,河道比较深,航道完整,特别繁忙,一天24小时都有车辆排队过渡,不少货船也在这里靠岸。”
陈东涛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渡口所每月有1000多车次过渡,繁忙季节每月有2000多车次,主要是货车和往来于广州、汕头等地的客车,小汽车很少见。“我开的渡船最多可载8辆车,过渡需要5分钟,一天要在东江上来回20多趟。”陈东涛说。他清楚地记得,那时的东江水位比现在要高,因为没人挖沙,河床比现在高,现在看到岸边的滩涂、菜地,以前都是江水,非常漂亮。“东江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东江水面又恢复以前那么宽阔了。”陈东涛说。
1982年东江大桥建成通车,渡口所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早出晚归修筑大堤
上了年纪的惠州人,大多都有义务参加修筑防洪堤劳动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惠州开始修筑防洪堤,每到秋冬季节,几乎是全民参与修大堤,沿西枝江从东新桥到三栋,沿东江从桥西到下角糖厂,处处可见工人、居民、村民、学生参加劳动的身影。
这张照片反映的是当时修大堤的一个场景。“看她们的衣着打扮,应该是农村的,因为她穿的衣服是斜襟的,挑着竹笠。在单位上班的人,穿的则是对开襟的衣服,戴的是草帽。”家住市区龙丰的杨佩环老人仔细看了看照片,这样对记者说。杨佩环今年63岁了,她说,以前她住在北门街,16岁时就参加修筑防洪堤,那时她在文化部门工作,下班后,一有空闲就要去修大堤。“大堤是用泥填成的,大家都赤着脚挑泥、铺草皮、打夯。”打夯时,要把一块大石头用绳子绑着,8根绳子由8个人拉着,大家一起出力,把石头拉起来放下去,放下去又拉起来,这样压实堤坝。“想偷懒都不行,因为你不出力就会被人拽过去。”
杨佩环说,每次修大堤都是早出晚归,最辛苦的时候是到三栋修大堤,不但要步行过去,因为离家太远,还要在那里住10多天,大家轮着去。这种义务劳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剑潭捕获35公斤黑鲩
江阔云低,十几艘渔船排列江上,每艘渔船上,都有一人在船尾划桨,一人在船头抛网。“那时就是这样捕鱼的。”今年75岁的阿斗伯用手轻抚着照片上的渔船和渔民,笑着说。阿斗伯名叫翟斗,惠城区桥东东平翟屋人,祖辈都在东江上捕鱼。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他读不起书,很小就开始捕鱼了。
阿斗伯说,解放后,政府开始将分散的渔民组织起来,成立了水上村,几次改名,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上期,改名为惠环水上大队,归桥东管辖。水上大队有100多位渔民,阿斗伯是其中一员。60年代后期,惠环水上大队被取消了。
那时在水上大队,通常是大家分组去捕鱼,捕到的鱼除上缴大队外,余下的大家平分。他记忆中捕到的最大一条鱼是在东江剑潭附近捕到的一条黑鲩,约有35公斤重。
洪水水位高出东新桥1米
1959年6月,惠州城区遭遇特大洪水,东江最高水位达17.57米,受灾最严重的是桥东,汪洋一片。“水都要淹到二楼了,快把骑楼的柱子淹没了。”今年90岁的严震老人坐在市区桥东水东西路的骑楼下,指着骑楼柱子对记者说。
这场大洪水让许多“老惠州”记忆深刻。在水东西路转上一圈,随便找个老人问问,他们都能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17.57米。”惠阳糖烟酒公司一位退休干部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水位。他说,那时自己才20多岁,洪水来了,他和同事一起转移仓库里的东西,后来政府下令,不要搬东西了,要去救人。他还记得,自己经过水东西路时,总是要小心翼翼地抱着水东路上的骑楼柱子。
一位站在骑楼下看工人修排水管道的老人告诉记者,洪水来得最凶猛的时候,水位比东新桥还高1米。洪水围困了一个多星期,大家都爬到二楼以上的地方避灾。后来飞机来了,把饼干等食物投到地势较高的东坡亭一带。
本版文 本报记者李郁英 孙晓说 王剑桥 实习生王 颖 通讯员范伟谦 陈纪来 周 倩 魏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