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树
10月18日上午,团市委等部门组织了18岁成年人宣誓仪式。18岁是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一道坎。正如记者所言,跨过这道门槛,成与败,荣与辱,平淡或曲折,都将由他们自己一肩担起。因此,组织这样的活动应该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然而,在宣誓仪式上出现20多位学生晕倒的情况(见10月19日《惠州日报》),又使笔者不免对这些已成年的年轻人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一位带队老师就说,天气闷热应该是一个原因,虽然没有太阳,但风很小,感觉很闷热,老师们站在队列外面都会流汗,而站在较为紧凑的队列中的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导致缺氧而头晕。此外,没能及时补充水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我觉得在现场护理的医生的说法更有道理。她说,当天天气不算很热,没有太阳,真想不到会有这么多学生晕倒。出现不适的学生有些是没吃早餐,有些则是低血糖和贫血,最主要的是缺乏锻炼和营养补充。总的来说,学生体质较弱、缺乏运动是主要原因。
现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条件都不会差,而且学校都设有体育课,还经常举办运动会之类的体育活动,学生怎么会缺乏锻炼而导致体质较弱呢?读了10月19日《羊城晚报》刊登的《体育课=游戏课?》一文后,终于使人明白了个中原因。文章一开头就指出:“现在学生体质下降是肯定的。”有7年体育课教学经验的北京某小学教师陶远强提及学生体质问题就直摇头。他认为,学生体质下降与目前的体育课“走过场”不无关系。一是体育课变了味。自2004年我国大力实行体育课改革以来,各地学校“快乐体育”搞得火热,由于一味强调学生兴趣而使体育课改革步入误区,即“快乐体育”就是要以游戏为主而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运动量,使学生的体魄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二是体育课无所谓。现在体育老师的工作量很大,有的一周要上十七八节课,平均每天要上四五节课,而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可能只有前两节课认真上,要想把剩下的两三节课都上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看着孩子随便玩。一些规定的教学项目如铅球、单双杠等,考虑到安全问题,只作介绍性讲解,根本不让学生亲自去做。三是体育课没有“位”。不少学校重“文”轻“体”,有的开运动会,场上赛得火热,看台上的学生却埋头做老师们布置的试题;一些学校只让运动员去比赛,其他同学继续在教室上课。在一些小学,每次上体育课起码有七八个学生缺席,都是去补习文化课了。而在一些中学,每到期末,文化课老师会主动要求替体育老师上课,体育老师连班都可以不上。
这些情况我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20余位学生宣誓仪式上晕倒”就是一个信号,必须引起我们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德、智、美”不好固然不行,光“德、智、美”好而身体不好也不行。身体不好将来怎么去保卫和建设我们的祖国?学校之所以要设置体育课,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体育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克服重“文”轻“体”的偏向,绝不可因为升中考试总分不含体育分、高考(除体育专业外)不考体育而使体育课走过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