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惠州的建设中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公益事业,使这个城市充满活力和温情,时时处处开遍文明之花。
福利院缺陷孩子在志愿者们温柔爱抚下露出灿烂笑容
因为爱,因为关怀,这个城市的温情生生不息,每一位市民成为爱与关怀的传递者和接力者。而这,正是这个城市文明不竭的生命源泉。
8月12日早上9:00,市志愿者联合会阳光探访志愿服务队举着队旗,走进市福利院儿童部。这里有50多名身体有各种缺陷的小孩,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出生几天。
志愿者一来到儿童部,看到一些比较小的孩子躺在床上哭闹,立即把孩子们抱起来逗他们玩,给他们唱儿歌。孩子们在志愿者们温柔的爱抚下,似乎也感受到了温暖,不仅停止了哭声,有些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目前,我市像市志愿者联合会阳光探访志愿服务队这样的各级各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有近500支。自从1995年团市委率先在市区拉开青年志愿者活动序幕以来,惠州青年为社会提供了很多的服务。现在,每年我市参与各类服务行动的志愿者就达3万多人次,全市累计已有6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135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达2万多人次,充分展示了惠州青年志愿者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白发苍苍老人学习英语热情不减
一个星期五的上午,记者来到市老年大学五楼的一间教室门口时,教室里30多名上英语基础课的学员们正在认真地跟着老师做英语对话练习。这其中有些人看上去稍微年轻些,但绝大多数都已是白发苍苍。尽管年纪大,但大家绝不羞于开口,都很认真地跟着老师朗读,还不时地做笔记。站在台上教学的也是一位老人,他身着横条T恤牛仔裤,看上去显得神采奕奕。这位今年76岁的老师名叫王英格,他曾任教于惠州学院英语系,到老年大学教学已有5年。王老师告诉记者,能够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他感到非常高兴。老人们对学英语都有很高的热情,因而学习起来也特别起劲。
记者又来到了另一间教室,这里正在上国画课。教室的黑板上贴了好几张宣纸,老师一边讲解用笔的技巧,一边示范给学员们看。教室里静悄悄的,学员们正跟着老师的笔画慢慢描摹着。从教室出来,记者看到走廊上张贴了好多幅学员的书画作品,此外还有不少摄影作品。画面上大多展现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地透露着老年朋友们对生活的热爱。
目前,市老年大学开设有古汉语、英语、国画、书法、器乐、声乐、舞蹈等17个专业,共有学员1200多名,其中最小的50岁,最大的已有86岁了。老年大学课程中最受大家喜爱的是声乐、健美和英语基础课。在老年大学里工作的高光华老师告诉记者,老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本来是9点上课,但大家基本上是8点就来了。有的是两口子一起来上学;有的老人腿脚不方便,也一定要让家里人搀扶着前来,从不随便落下一节课。因为生活充实,老年人更显得精神焕发。
带孩子到广场活动,既能娱乐又可教育孩子
近几年来,政府兴建了很多公益场所,让市民的业余生活日益丰富。像滨江公园、市民乐园,常有大型晚会或其他公益活动,吸引了在广场散步、娱乐的市民。广场的荧幕上播放公益宣传片,一位青年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坐在广场看得滋滋有味,她说:“广场放映科普片、公益宣传片很好,我们来到这里,既能达到户外活动的效果,又能教育孩子,真是一举两得。”其乐融融的场景,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充满温情。
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叶韶阳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市民,我市增设了许多便民设施。我们不仅希望公园成为市民的重要休闲娱乐场所,也希望公园能使他们身心上也得到了快乐和放松。”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区共建设了大型的公园16个,使市民的文化休闲需要得到了满足。
2003年市民乐园建成后,给市民休闲和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倍受市民的欢迎。今年9月,鹅潭公园的建设已启动,另外市区湖塘公园、高榜山公园、南山公园、东江生态休闲公园和东江公园(二期)等5个城市公园的建设也按照规划进行。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本报记者钟 玮 李亚平 黄秀霞 张中宝 叶莉子 实习生卢 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