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水利局水政水资源科了解到,东江干流惠城区段河床窄宽相差较大,最窄段为下游出口处的剑潭(亦称田螺峡),枯水期河面宽不到100米,最宽段在汝湖虾村段,河面宽达600米以上。
东江田螺峡以上的惠阳盆地是历史上的洪泛区,洪水灾害频繁。1783年《归善县志》称:“归善,水患,习以为常。”
惠州市东江干流段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据1991年版的《惠州市水利志》记载,惠州市内设有惠阳水文站,根据实测资料,解放后惠阳站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400立方米/秒,出现在1959年6月16日。惠阳站的洪峰最高水位为17.57米,出现在1959年6月16日,最低水位为5.91米,出现在1960年3月11日。
据介绍,解放前,整个东江流域没有较大的水利工程,只是沿岸个别地方建有较低矮的堤围。解放后,沿江两岸大量建起了堤围,并相应建设了一批排涝站。1958年,在上游的第一大支流新丰江建设了一座大型水库。1971年又在干流龙川枫树坝建了一座大型水库。由于这两宗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本市的防洪条件大大改善,洪水的压力大大减轻。
西枝江市区段过去也是水患频繁。为加快西枝江洪水的宣泄,1965年我市在西枝江入东江河口上游约4公里的右岸东平乡新开一条水道,将部分河水分至东平水道流入东江,减轻了东新桥出口的压力。1971年又在文头岭乡裁弯取直开挖新河道,将原来8公里多长的弯曲河道缩短为856米,减轻了上游洪水压力。
本版文 本报记者李郁英 孙晓说 王剑桥 实习生王 颖 通讯员范伟谦 陈纪来 周 倩 魏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