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某一跨国区域或某一地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谋求凸现自我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加速自身发展的普选战略。欧盟、东盟、英联邦经济体、泛美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非洲联盟等便属于前者。其核心内容是:关税、汇率、资源和市场准入互惠;泛珠三角经济区、渤海湾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等则属于后者,其核心内容是:市场互通、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共利共赢。本文提出的“深莞惠”经济圈立论同属于后者。 就地缘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其拓展战略通常是通过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方面从宏观着眼,从区域经济实力的逐渐增长而逐步扩大其辐射范围出发,进行外拓性思考,其与外界的联系呈圈状外拓趋势,比如广东珠江三角洲,其宏观战略就是沿着从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这样一个方向,呈圈层外拓的;另一方面从微观着手,从本区域经济在宏观、中观、微观区域的实际影响力出发,进行内敛性思考,其微观战略就是在宏观大背景下,更实在地发挥自身在周边地区的直接影响和辐射力,比如,“深莞惠”区域,就是从粤港澳→大珠三角→珠三角→港穗深→深莞惠这样一个逐步内敛的思路。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既不能脱离宏观背景,更不能脱离微观现实,那么,惠州的经济面对的现实是什么呢?人们对于历史和区位是不能自主选择的,惠州被历史和区位摆在了珠江三角洲东部的边缘。从历史上看,深圳和东莞是从惠州分离出去的,十年前的1996年,惠州和东莞的经济总量相当,十年后的今天,东莞经济总量是惠州的2.7倍,深圳经济总量是惠州的6.1倍,难道惠州真的有可能被珠三角边缘化吗?这是摆在惠州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如何避免惠州被边缘化呢?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使惠州融入深圳、东莞经济圈内,成为“深莞惠”经济圈中的一员。并使“深莞惠”经济圈可与“穗佛”经济圈形成旗鼓相当的两个经济区。请看下表:
以2005年两个经济圈的经济实力来看,“深莞惠”经济圈GDP7911亿元,占全省36.5%,“穗佛”经济圈GDP7494亿元,占全省34.5%,“深莞惠”经济圈比“穗佛”经济圈总量约超417亿元,是两个旗鼓相当的经济圈。据预测,到2010年,深圳经济总量将接近1万亿,东莞将达4500亿,惠州将达1686亿,仅“深莞惠”经济圈就将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0%,惠州经济将在“深莞惠”经济圈中占10.4%。 惠州如何避免以10%的比重被珠三角边缘化而立足于“深莞惠”经济圈呢?这就有赖于惠州以什么样的战略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了。融入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是吸引周边资本,二是接受周边辐射。只有既吸引,又接受辐射,才能产生有机融合,否则,就是一厢情愿的“单边战略”。如果一个城市只是一味地接受周边的辐射,就极有可能成为经济区域的附庸,一个城市只有对周边地区具有某种吸引力,它才能有机融入经济区域,而不被经济区域边缘化。那么惠州有哪些生产要素是可以对周边地区具有吸引力的呢?概括地讲三个方面:一是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本身就是“深莞惠”电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一环,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相当的地位;二是惠州大亚湾世界级石化区的崛起将为“深莞惠”经济圈重化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原料,这一点从深圳、东莞近期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关于发展重化工业的战略中看得很清楚。比如,深圳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了“南融北联东补西通”的战略,其中“东补”就是指与惠州经济互相补充,并提出“主动承接大亚湾石化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促进深圳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三是惠州具有深圳、东莞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宽广腹地和交通、能源、配套等基础设施条件。 作为“深莞惠”经济圈一员的惠州市,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融入其中呢?我认为,应着力从下述五个方面推进: 第一、在产业布局和产品链分工方面与深莞协调呼应,有机融合 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带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加工最密集的地区,特别是深圳、东莞、惠州三座城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分别占到各所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58.74%、36.58%和64.66%,因此,被人们称为“深莞惠电子工业走廊”,仅这一产业就奠定了“深莞惠”经济圈在珠三角的坚实地位。然而,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产品链又产生出自然的分工:比如惠州、东莞、深圳又以家用视听设备、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设备为主体,并各有侧重;广州以汽车电子产品为特色;佛山以娱乐玩具电子产品见长;在软件产业方面,深圳、珠海、广州走在前列;在电子元器件的集成电路产品方面,广州、东莞、深圳、珠海具有优势;在电子分立器产品上,佛山、肇庆独具特色。据此,惠州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在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进行错位设局,在电子产品链分工方面协调呼应,以消费类电子终端产品、通讯设备及计算机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为核心产业,并突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如3C融合产品,3C系统与终端产品,下一代网络(NGN)设备,高端数据通信产品,数字电视机及相关产品,家用AV音响类产品技术,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产品,新型嵌入式软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与深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呼应,做到有机融合。 石化产业是惠州近期崛起的又一个具有极大牵动力和辐射力的支柱产业,对于确立惠州在“深莞惠”经济圈乃至珠三角和广东的战略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也是惠州为什么能以10%的比重作为“深莞惠”经济圈中的一员而不被边缘化的重要砝码。正是因为有了惠州大亚湾石化特大项目,才形成了广州、惠州、崖门口(珠海、江门)石化产业核心地带的“金三角”,使“深莞惠”经济圈中具有了发展石化支柱产业的客观基础。由于中海壳牌项目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石化项目,具有产业前后关联的巨大牵动力,仅就目前统计就已有包括全球最大的MMA生产商之一的日本三菱丽阳株式会社等跨国公司的46个中下游及相关项目在建或即将进入建设期,投资总额近800亿元。其中,在建的中海油炼油项目就达218亿元,日本的普利司通公司的子午轮胎项目和轿车钢丝项目就达40亿元,法国阿托菲纳的蛋白酸、PS项目就达37亿元,台湾化工ABS项目30亿元,LG化工丙烯酸/PVC项目25亿元等。 以上项目仅仅只是与大项目直接相关的部分中游项目,还有更多的大量的中下游项目将陆续来惠投资,据粗略预计,2010年,大亚湾石化区的石化产业将形成40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为了促进我市石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顺应东莞、深圳两市的化工产业资本向惠州投资的趋势,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采取资本要素的多种联营方式,进行合作开发,尽可能多地利用隔墙供应原材料在本地开发中下游化工产品,特别是精细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是世界性潮流,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提出精细化率要超出60%,我国化工主管部门要求2010年精细化率达到60%,我省精细化率是比较低的,省化工行业的规划要求2010年精细化率达到45%,只有提高了精细化率,才能真正实现石化大项目的拉动效应。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的发展方向属于依托大型乙烯装置和炼油装置发展化工产品链的类型,如乙烯系列、丙烯系列、丁二烯系列、聚氨脂系列、苯酚丙酮系列、苯乙烯系列等均属乙烯的二级大宗初级化工产品,尚不属精细化工产品,但精细化工产品又必须以上述二级大宗初级化工产品为原料,因此,当务之急是首先将乙烯的全套装置建成投产,生产出各类二级中游大宗化工产品,为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原料基础。正是由于大亚湾石化项目能够提供丰富的化工原材料,所以,东莞、深圳在“十一五”规划中将精细化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规划,如东莞在发展未来化工行业的规划中明确提出“选择性地引导发展因周边地区大石化的延伸化工,以及中下游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现已发展起了杜邦电子材料、中成化工等精细化工企业,并正在建设精细化工园区。深圳针对惠州大亚湾石化项目的建设投产,更明确提出“主动承接大亚湾石化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促进龙岗综合组团以及深圳东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因此,惠州要从“深莞惠”经济圈以及珠三角的化工市场需求、产业基础、产品分工等情况出发,科学规划石化工业的产业链,使“深莞惠”经济圈在产业布局上协调呼应,有机融合。 第二、在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方面与深莞相互贯通,有机衔接 如果说产业布局和产品链分工是“深莞惠”经济圈协调呼应有机融合的产业基础的话,那么,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方面的相互贯通有机衔接则是“深莞惠”经济圈发展的纽带。从现有的交通状况来看,由于惠州本身已经是“深莞惠”电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一员,惠州港又是京九铁路南端最近的出海口岸,惠州同时还是广州联系粤东地区广梅汕铁路的必经之地,国道205线和324线均经过惠州,这些大的运输动脉已经将惠州纳入“深莞惠”经济圈。现在,惠州已经具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这在地级市中是不多见的。更为重要的是,惠州融入“深莞惠”经济圈在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方面还有五个重要的经济亮点:一是惠州港临港工业以及港口经济的即将崛起,包括南海石化、中海油炼油、LNG发电、荃湾港集装箱码头(李嘉诚参投)、惠州港国际多用码头、华德(马鞭洲)原油码头等;二是深厦沿海高速客运专线的动工修建,惠州将成为未来深厦沿海经济走廊上先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将更好地发挥京九线南端物资枢纽地位的作用;三是粤湘高速将经过惠州,未来“深莞惠”经济圈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与湖南经济产生更为便捷的联系;四是惠花铁路和杨平(龙门)铁路即将建设,惠州年产近2000万吨水泥产品将通过惠花和杨平铁路运往珠三角及全国各地市场;五是总投资302亿元540万千瓦的平海电厂以及1200万吨炼油、总投资81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等特大能源项目的建设,将根本确立惠州能源大市的地位。 以上都是一些交通能源特大项目,而且大部分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对于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牵动作用。惠州市在建设这些特大交通能源项目时,要特别注意同深圳、香港、东莞、广州经济区域的相互贯通,做到有机衔接。已经列入惠州市“十一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重化工项目有15项,总投资464.9亿元,能源项目15项,528.86亿元,交通运输项目26项,444.15亿元。比如,投资31.27亿元正在建设的莞惠高速,投资30.3亿元正在续建的稔山至深圳白沙沿海高速,还有规划建设的广河高速惠州段(57.8亿元),广惠高速东延线凌坑至碧甲(含跨海大桥),粤湘高速博深段(65亿元),深厦铁路惠州段(30亿元)等,都注意了与深圳、东莞、广州等周边城市的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还有惠州港国际多用码头、荃湾港通用码头(和盐田港相呼应的集装箱码头),惠大铁路的铁港联运工程以及惠州港与盐田港的电子通关工程,这些都是“深莞惠”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举措。还有在城际贯通方面,惠州要注意城市主干道与深圳、东莞城市主干道的衔接,比如,在铁路方面惠州要主动力争将环珠三角轻轨延伸至惠州,并与深圳3号地铁东延线相衔接,规划建设惠城区至大亚湾快速通道。在公路方面,重点建设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区域干线公路网、县乡公路网、公路运输服务网,建设“五横三纵”高速公路网。目前可以先行考虑将惠深高速公路收费站移向陈江或镇隆处,以扩大惠州市区范围,加强陈江与东莞、新圩与深圳、石湾与东莞等通道的沟通。 第三、在市场物流方面与深莞相互融通,有机整合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经过商品的流通或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过程(包含生产和生活消费),商品的流通或交换被称为“惊险的一跳”,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能不能顺畅实现交换,比生产出该商品更难,而市场和物流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途径,那么,惠州在市场物流方面如何与深圳、东莞相互融通,有机整合呢? 目前从总体上说,深圳和东莞的市场物流建设已经走在惠州前头,惠州一方面要借助深圳、东莞的现有市场物流平台,另一方面要从自身的交通物流基础和市场需求出发,科学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市场物流。目前,惠州已经建设有惠东银基商贸城,属于大型鞋业服装原材料和产品交易专业市场,金泽国际物流园,属于大型综合性物流业,惠州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属于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现在刚刚建成的“惠州国际电子城”,属于大型电子元器件采购中心,这些市场物流项目由于开发滞后,加上又没有会展业的紧密配合,经营没有达到设计目标,同周边市场的衔接和整合也做得不够,同东莞和深圳的市场物流会展业相比,差距太大,如深圳的高交会,深圳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东莞的电博会,虎门服装城,大朗毛纺博览会、厚街家具博览会等,根据以上情况,从惠州的市场物流实际出发,可以考虑将“惠州国际电子城”同深圳的华南国际会展中心和东莞的电博会整合起来,实行三区联动,分期轮展,使“深莞惠”真正成为电子产品及元器件交易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惠州国际数码节”具有“惠州国际电子城”这个会展平台,进一步扩大惠州数码电子产品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让金泽国际物流园等物流中心更好地与市场、会展业融合起来,发挥联动效应。惠东银基商贸城是全国单体最大的鞋品服装专业市场,完全有可能办成中国南部最具影响力的批发中心,要使全国各地的鞋品服装以及原料在这里进行集中交易,既成为深圳、东莞、广州等地鞋品和服装的一级批发商的进货渠道,又成为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等制鞋业厂商的原材料采购中心。市场、物流和会展业的发展要同产业结构紧密联系,惠州第二支柱产业是石化产业,然而,全省尚无一个上规模的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惠州在生产开发方面要以发展精细化工为战略,而在市场经营方面则应以建设石化专业市场为战略,使惠州以石化支柱产业为战略砝码,融入“深莞惠”经济圈,这是明智之举。目前,趁中海壳牌南海石化11套装置以及中下游石化项目正在陆续建设投产之机,可率先在大亚湾石化区附近规划建设大型石化产品交易市场,以吸引全省石化行业的注意力,真正把壳牌作为惠州市融入“深莞惠”经济圈的一张“王牌”来打。 在物流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惠州港的开发建设要同深圳盐田港的建设相衔接。首先是惠州港的功能定位,目前,惠州港是一个喂给港性质,它的目标是在未来十多年建设成为支线港。要围绕三大港区的功能进行建设,荃湾港区以香港和记黄埔合资建设集装箱码头为契机,运力功能以集装箱、散杂货、成品油为主,今后,通过电子通关,以100万TEU的运力作为盐田港的调峰港,荃湾港有比较开阔的开发腹地和航道条件,是盐田港继续开发而腹地不足的补充,具有更为长远的开发价值。东马港区以马鞭洲油库为中心,其功能是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品的装卸为主,现在正在建设30万吨级和15万吨级原油接卸泊位各1个,5万吨级成品油泊位5个,3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4个,马鞭洲成品油管道运输工程本身就是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工程(惠州-深圳-广州-湛江)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0年,仅东马港区吞吐能力就可达4000万吨以上,可见,马鞭洲油气库码头的管道物流在珠三角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碧甲港区主要功能是煤炭、矿石装卸,规划建设10万吨级泊位2个,以满足惠州电厂以及深莞地区工业用煤的需要。 第四、在资本重组和产业转移方面,与深莞互补联动,有机转承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圈层原理推进的,即由圈层核心区向周边梯次辐射。这几年,深圳、东莞经济超速发展,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制约瓶颈,这就迫使其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本重组,为地处深莞东北面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惠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承接其产业转移的机遇。惠州的陆地面积(不含海洋)是深圳的5.7倍,是东莞的4.5倍,淡水资源丰富,支撑经济发展的空间很大,三个市中心距离都在1小时生活圈内,因此,惠州是接受深莞经济辐射的首选和最佳区域。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牛文元等在惠州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曾经指出,惠州是珠三角东部的边缘区,由于深圳、东莞发展迅速,空间资源不足,环境压力增大,惠州应成为承接珠三角东部产业转移和香港、深圳、东莞产业升级的基地。 这几年来,在“深莞惠”经济圈内确实频繁地进行着相互间的资本重组和产业转移。如TCL集团收购在深圳的香港陆氏彩电企业,深圳某电子企业群整体转移到博罗龙溪,东莞的南旋针织转移到惠州水口,台塑南亚企业从东莞转移到博罗石湾,还有上面提到的香港和记黄埔投资惠州大亚湾集装箱码头,以补充盐田港码头堆场不足。不仅仅是工业企业,还有大量的商业企业这几年也纷纷看好惠州市场,如深圳的人人乐、万佳、百佳、丽日、天虹等商业企业也纷纷向惠州辐射,对惠州的商业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惠州市不仅具有发展腹地和淡水资源能够接受深莞经济的辐射,而且因为在“深莞惠”经济圈内,石化产业惠州独树一帜,为深莞经济的产业调整和资本重组拓宽了新的领域和思路。在深圳东莞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把发展精细化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如深圳将石化工业作为东部龙岗综合组团的重要产业,东莞将发展精细化工和电子化工作为与周边产业进行衔接的战略。因此,惠州要抓住石化大项目的发展机遇,抓好精细化工前端的一、二级原材料开发,为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更多地融入和吸引深莞资本的转移,从而提高精细化率,把石化大项目的拉动效应发挥到极至。
第五、在社会生活、城市服务、环境保障方面,与深莞配套发展,有机协调 在“深莞惠”经济圈中,毕竟惠州属于后发地区,作为后发地区的惠州,也有后发地区的发展思路,那就是要发挥为深莞经济提供各类社会生活和城市服务,以此让惠州更好地融入“深莞惠”经济圈。 首先是为城市提供绿色环保新鲜丰富的农副产品服务。惠州具有许多种植瓜果蔬菜的农副产品品牌,如梅菜、马铃薯、西瓜、荔枝等,农副产品非常丰富,近几年又有台湾农业资本的引进,发展为深莞服务的瓜果蔬菜农副产品是大有可为的,今后,要在农副产品种植的基础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真正使为城市服务的农副产品成为“三高农业”,还要进一步发挥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作用,使惠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真正成为深莞瓜果蔬菜的供应基地。 其次是为深圳、东莞、广州、香港、澳门等城市提供生态休闲旅游服务。惠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惠州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集山、河、湖、海、泉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作为毗邻港深的惠州,在提供生态休闲旅游服务方面,要特别注重旅游项目同港深旅游项目的差异性和独创性,以满足来自于喧闹城市人群的休闲要求,从而以自然景观取代都市的人文景观,准确定位旅游项目。为此,要把重点放在罗浮山、南昆山、大亚湾(巽寮湾、平海湾)、西湖以及现在极具开发价值的“东江平湖游艇”项目等,因为这些项目是自然景观,是港、深、莞所没有的,唯其具有独特性,才更具开发价值和吸引力,至于人文景观,各地很难有超过香港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锦绣中华的,所以,惠州要把旅游资源的战略重点准确定位在自然生态景观上,这才能使惠州的旅游业准确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为深圳、东莞、广州、香港、澳门等城市提供生态休闲旅游服务。至于如何大手笔进行开发,要确立与深莞进行“一体化开发”的战略思路,所谓“一体化开发”的战略思路不仅是指投资上的联合开发,更主要的是指将以上的自然景点项目列入深圳的“大旅游”范畴,使其成为深圳的旅游业组成部分。如大亚湾的巽寮湾、平海湾“海湾豪华游轮”项目就可以同深圳旅游线路结合起来,极具开发前景,再如,现在正待开发的“东江平湖游艇”项目,可以将其开发成类似法国的“塞纳河游”和广州的“珠江游”那样的风情,这样就把“两江一湖”(东江、西枝江、西湖)串起来了,更具神韵。又如罗浮山和南昆山的旅游项目可以同香港、广州、东莞等地的旅游线路结合起来,这样会有针对性的客源和兴趣点。 综上所述,在“深莞惠”经济圈中,惠州经济中只占10.15%的比重,如果不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极有可能被珠三角边缘化,为了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主动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以上,我们从产业布局协调呼应、交通能源基础相互贯通、市场物流融通、资本产业转承、社会生活服务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战略性构想,但愿这些构想能在经济增长产生热烈情绪时成为一声清醒的警号并化为有作为的审慎的行动。 邬柳成(本文作者为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