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诞生140周年纪念日,我市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曾先后多次到惠州从事革命活动,留下光辉的革命足迹,并与惠州名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结下深厚友谊。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孙中山与惠州”,以纪念这位伟人。
孙中山组织领导了惠州两次影响深远的反清武装斗争 三洲田起义促国人迷梦渐醒
辛亥革命准备阶段,孙中山组织领导了十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武装起义,其中有两次发生在惠州,第一次是1900年的三洲田起义(今属深圳宝安区)。 把三洲田起义重任委托惠阳人郑士良 孙中山在1895年第一次反清起义失败后准备再举义旗。他把目光再次投向了广东,想将广东作为发动第二次反清起义的根据地。 1900年上半年,孙中山组建的兴中会在惠州起义的计划渐告成熟,兴中会会员杨衢云、郑士良等在香港、三洲田、新安(现宝安)、博罗、归善(现惠阳)等地的联络工作亦都就绪。杨衢云于1900年4月24日前往日本,向孙中山汇报并商量大计。此时,北方义和团反帝斗争正当剧烈,孙中山认为时机成熟,决定亲自指挥这次行动。 1900年6月中旬,孙中山和杨衢云等10余人,乘轮船至香港,但受港英当局阻挠,不准登岸。6月17日,他们在轮船旁一木船秘密召开会议,会议决定由惠阳人郑士良率黄福、黄耀廷等赴惠州,准备发动起义的事宜。布置停当,孙中山乘船赴越南西贡。7月,他再度返回香港,拟从香港入内地,亲自发动起义。岂料香港政府又派水警轮流监视,孙中山再一次无法登陆。7月17日,孙中山又召集众人开会,将惠州发难的责任委托给郑士良,自己折回日本,转渡台湾,打算等起义队伍到达适当地点,即由台湾潜渡内地。 清军从水陆两路封锁三洲田出路 惠州归善县属的三洲田山势险峻,树林茂密,便于隐蔽。正如孙中山等人认为的“退有宽阔的海岸线,进有连绵不断的深山险地”。郑士良接受起义任务后,即着手组织力量,以三洲田为据点。孙中山第二次登陆受阻时,令郑士良推迟举事。郑士良等人静候数月,后因粮食渐缺,把队伍分散到邻近各乡,只留80人留守大寨。 同年10月上旬,两广总督德寿接到各地警报,派水师提督何长清抽4000人,于10月3日进驻深圳。陆军提督邓万林率惠州防军进驻淡水、镇隆。从水陆两路封锁三洲田出路,但不敢冒险深入。 郑士良眼看形势日趋紧迫,即电告孙中山,若能于沿海某地接应枪械弹药,起义可获成功。孙中山早有考虑,当即复电命令即行起义,起义后速趋厦门即有接应。 起义军在沙湾、镇隆、永湖等战斗中节节胜利 但是,孙中山的复电未到,何长清已将其先头部队200人移驻沙湾,计划从横岗进攻三洲田。起义军得到情报,先发制人,于10月8日由黄福率壮士80人夜袭沙湾。清军不知虚实,一触即溃。黎明,起义军准备进逼新安县城(今宝安县),以取得和新安、虎门起义军五六千人会合。刚好郑士良接孙中山命令从香港赶回,宣布改变进军路线,于是来不及会合新安、虎门起义军,壮大革命队伍。 清军失利后,何长清将3000军队收缩于淡水一带,而邓万林率兵千余,从惠州进至新圩、镇隆。10月15日,起义军直扑镇隆,敌军惊慌失措,伤亡众多,迅速溃散。镇隆一战胜利后,起义军决定出奇制胜,迂回前进,折向永湖。从永湖出发不远,起义军就遭遇了淡水退回惠州的清兵5000多人。清兵大败,纷纷向惠州、淡水、白芒花四处逃窜。这一役生擒清兵数百人,夺枪500多支,子弹数万发。起义军整队连夜挺进白芒花,到达时敌人已逃匿。在那里,村民投军者5000多人,队伍壮大到1万多人。第二天,起义军按照孙中山指示继续向厦门进军,沿途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壮大到2万多人。 外援难期,部队解散,三洲田起义失败 孙中山在台湾获悉起义军连战皆捷,命人把从菲律宾借来的枪支弹药速送至惠州沿海接济。岂料菲律宾托买武器的日本人是个骗子,枪械全是废铁。且日本新任首相禁止台湾总督参与革命,禁止武器出口、日本军官投效革命。因此,孙中山潜渡内地及武器接济的计划全成泡影。于是,他命人传达命令:“军中之事,请司令自决进止”。 得到孙中山的指示,郑士良与战友召开军事会议,一致认为:厦门既然不能成行,不如沿海岸撤退,渡海返回三洲田,设法从香港购买弹药,会合新安、虎门起义军,再图起义。最后决定解散队伍,留下枪手千余人,分水陆两路退回三洲田。 当起义军回到三洲田时,何长清已将军队移驻横岗。起义军计划袭击横岗,但终因粮食弹药不足,最后不得不全部解散。郑士良、黄福、黄耀廷等人先后抵达香港,以后又避居海外,起义遂告失败。 惠州三洲田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扩大了革命影响,从此以后大批志士仁人开始转向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后来在自传中说:“经此惠州起义失败而后,回顾中国之人心,已觉与前有别矣!……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 (本文参考了朱生灿先生所写的《庚子惠州三洲田起义的经过及其影响》)
廖仲恺生死跟随孙中山
廖仲恺祖籍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州市惠城区陈江幸福村)。自1903年结识孙中山后,他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 1914年7月,廖仲恺任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为筹措孙中山组织的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之经费,秘密奔走于上海、广州等地。 1924年1月29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协助黄埔军校的筹备事宜。廖仲恺被誉为“黄埔的慈母”。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遭暗杀。1935年,廖仲恺灵柩迁至南京孙中山先生陵园植物园西侧。从此,廖仲恺先生实现了“生死都跟着孙先生”的诺言。
中山纪念堂落架大修
惠州中山公园位于惠州西湖平湖东面的梌山,占地面积3公顷。1928年,为缅怀孙中山先生更名第一公园为中山公园。园内建有梅花精舍、望湖楼、望野亭、仲恺纪念碑、丰湖图书馆等。1986年冬,于公园正前方竖起孙中山铜像。公园内保存有隋代遗留下的隋井、隋唐居住遗址、宋碑、数百米长的明代城墙、清亭等历史文物,这里是国民革命军东征遗址之一,是惠州历史、人文景观的陈列馆,是惠州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公园内的惠州中山纪念堂建于1937年,是广东省仅建有的3座中山纪念堂之一。在1978年被定为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堂为砖木结构,1986年和1995年有关部门曾两次对它进行过大规模维修。 2004年,中山纪念堂在维修中被发现属危房后,市、惠城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今年4月,市政府召开中山纪念堂维修工作协调会,惠城区政府也将纪念堂维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安排了400万元作为专项维修资金。中山纪念堂落架大修于9月28日正式动工,预计明年5月全部工程完工。由于纪念堂是惠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包方将按照文物“原型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和“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周智聪 孙晓说 通讯员吴仕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