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箱养殖是盐洲镇的一大特色,去年全镇的网箱养殖8500多箱,占全市的60.7%。还被市政府授予“网箱养鱼之乡”称号。日前,在镇干部的陪同下,记者采访了住在网箱上的“水上人家”。
有的养殖户有几百个网箱,电视电话线拉到排上
我们登上快艇下海,港内风平浪静,这是一个天然的海湾。海湾进入外海的出口很小,即使海面有风,港内也很难起浪。水深5~7米,年均气温22摄氏度,海中浮游生物极其丰富,发展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
个个吊养网箱的渔排错落有致地在港湾里铺开,有的养殖户有几百个网箱,少的也有十几个。网箱上的一间间小木屋组成“水上人家”部落。这些木屋构造大致相同,像是一个厂家生产出来的,显得非常整齐。
登上渔排,顺着网箱边缘的木板,我们来到一户人家。房门敞开着,里面摆设很简单,但较整洁。男主人叫林个,当天正好外出不在家,女主人在网箱上忙着。记者发现,电视、电话线和农网的电线都直接拉到了排上,每一户还备有小型发电机。“现在住在水上很方便,有电视看,装了电话,煮饭炒菜用的是液化气。”女主人爽快地说。她还告诉记者,如果缺水,只要打个电话,岸上就会有人将淡水直接送到排上。一排排的渔排成了他们生活于海上的独特方式,网箱养殖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林家1991年开始从事网箱养鱼。目前就夫妻俩住在水上,两个孩子都大了,一个在外打工,一个在学校寄宿。林嫂告诉记者,她家几十个网箱主要养的是金鲳、红鱼、包公鱼等四五个品种。这些都是中档鱼类。
住在林家隔壁的程春光,去年4月在这里租鱼排养了1.2万条黑鲶。“这种鱼产量高、长膘快,两年就可养到5公斤多。主要销往香港,每公斤可卖到36元左右。一个月约销3吨,收入五六万元。”说起自家的收入,程春光倒是毫无保留。
到2010年大部分近海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
陪同的镇海水养殖公司职工林少平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湾水质好,养殖存活率达95%,养出的海产品量高质优,受市场欢迎,卖价高。原来还能养美国红鱼、石斑鱼等名贵品种,养殖业非常红火。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迅猛,工业污水和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考洲洋,造成污染,养殖业也相应减产减质。
“这种情况已引起各方面重视。因渔业是盐洲的支柱产业,为保障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已计划全面整治考洲洋。县有关部门也正协调在周边工业发达镇建污水处理厂,对工业污水实行达标排放。”盐洲镇委副书记温雄飞告诉记者。据他介绍,镇里同时还准备在海岸带实施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全面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再生利用水平,削减和控制陆源污染物质入海。
“通过一系列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措施,使海域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争取到2010年,大部分近海海域水质能够达到功能区标准。从而顺利实现经济强镇的目标。”温雄飞说。 本报记者冷 敏 通讯员丘松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