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惠东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在《惠州日报》、《南方日报》刊发公告,向全国公开选拔惠东高级中学和惠东职业中学的校长。这一选拔人才的创新举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惠东县如此重视重点中学校长选拔工作,让我们看到了该县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的决心和意志,也看到了该县实施人才强县、教育科技强县的坚定步伐。
面向全国公选校长,体现了惠东县和我市大力发展教育的勃勃雄心。一般情况下,选拔领导干部都着眼于本地,着眼于逐级选拔,但惠东县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古训中,充分认识到选拔优秀校长对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作用,将选拔人才范围锁定在全国,意味着选用的人才是中学教育的精英,体现了惠东县要把重点中学办成具有高水平的奋斗目标。
面向全国公选校长,有利于优中选优。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谋发展的关键是谋人才。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要发展,聚集人才是关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在2003年开创了通过国家人才市场公开招聘高管人才的先河,在选用的7名人选中,都具博士学历,年轻有为,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者只有37岁,如果不是公开选聘,30多岁的年轻人就没有机会统帅“国字号”的大型企业。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县级重点中学校长,在本地人才队伍中足以选拔,何必费大力气向全国招纳呢?笔者认为,面向全国,不仅拓宽了视野,扩大了选才范围,而且通过竞争,优秀人才得以充分展现才华,候选对象更为广泛。即使本地有足够的候选对象,但面向全国选拔后,本地人才与外地人才在同一平台上一比高低,孰优孰劣,自有分晓。若本地人才胜出,能使本地人才水平得到检验;若外地人才胜出,能使本地增加新鲜血液。
面向全国公选校长,有利于防止跑官要官不正之风。因“批发官帽”而判刑的原海南省东方市委书记戚火贵在其任职期间,按照“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不跑不送、调整使用”的官场“法则”,买官卖官,致使跑官要官的歪风在东方市曾一度盛行。问题的症结就出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机制上,戚火贵将干部任用权作为其个人的权力,作为谋利的筹码,必然导致“跑官要官”的结果来。中纪委近年来明确地把狠刹“跑官要官”歪风作为重点治理任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公开透明,将选拔任用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形成“靠跑靠送要不到官位,不跑不送人才受到重用”的局面,“跑官要官”的不正之风就会消失。
选拔任用贤才能人,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惠东县公选校长的创新机制,对全市人才选拔机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已 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