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过去一年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
一年一气象,岁岁开华章。
大亚湾浪潮奔腾不息,东江在深呼吸中与新年的第一缕曙光一同醒来。
收获鲜花的献礼和掌声的祝贺,2005年光辉谢幕!承载阳光的祝福和风帆的期待,2006年荣耀登场!
新年的阳光打在我们脸上。回眸2005,审视2005,我们最想说的是:因为精彩,我们喝彩;因为行动,我们感动。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成功预防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战胜了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灾的袭击,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可突破800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了将近一番!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决赛,成功获取“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殊荣,成功申办2010年省运会。惠州好风如水,好戏连台!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即将投产,投资近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奠基建设”,年末的惠州,两大喜帖联袂发出,更是成为2005年惠州乃至广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酝酿发展模式之变的标志性拐点!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咬定发展第一要务,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个个新的突破。
2005年的惠州,科学发展的理念愈加彰显——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新政出台,到大举推进农业特色发展战略、文明城市创建战略、人才工程战略、党建品牌战略,再到推出自主创新战略、颁布建设绿色生态惠州的意见,精彩在上演,活力在迸发。
2005,我们把鲜花献给你!因为我们铭记了这样一些数字——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6大品牌农特产品发展壮大;激活中心镇发展,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比重突破70%,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设立科教之星和创业之星两大奖项,市委、市政府百万元重奖10名突出贡献人才;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全市贫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全部实现3万元以上脱贫目标……
2005,我们把鲜花献给你!因为我们铭记了这样一些命题——锁定目标,力争到2008年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更加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环境,到2008年基本建成绿色生态惠州;在继续做强做大“惠州制造”的同时,大力推进“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
2005年的惠州,以人为本的理念愈加彰显——从年初“新增财政的50%用于‘三农’”的政府承诺,到年中惠州市慈善总会的成立,再到年末构建和谐惠州实施意见的出台,阳光在行动,温暖在传递。
2005,我们把鲜花献给你!因为我们听到——听到了重新坐进课堂的困难家庭孩子琅琅的读书声,听到了住进新楼房的重灾区全倒户灾民在村运动会上的欢呼声,听到了水泥公路通到家门口、公共汽车开到家门口的山区群众燃放的喜炮声,听到了千家万户饮水不再难的农家自来水哗哗的流水声。
2005,我们把鲜花献给你!因为我们看见——看见了精神病患者“解锁”后享受生活时流下的幸福的泪水,看见了残疾人告别危房迁入新居流下的喜悦的泪水,看见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患病农民报销医药费后流下的感激的泪水,看见了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进厂上班领到第一笔工资后流下的激动的泪水。
激越的2005,温暖的2005,生动剧情、感人细节沉淀内心。展开2005年壮丽恢弘的画卷,我们还聆听到这样的声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惠州现在在全省处于重要地位。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就要投产了,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又奠基了,肯定会对惠州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会给惠州人民带来很多实惠。省委、省政府历来支持惠州的发展,惠州是大有希望啊,现在惠州是红红火火,多好啊!”
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我曾经说过‘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虽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20世纪九十年代的惠州还没有很多东西给人看,但21世纪初的今天不同了,惠州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迎来了腾飞的历史机遇。”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全:“仅仅一年多没有来惠州,惠州的城市面貌变化太大了。”
在美读博士返乡探亲的温哲研:“仅仅3年没有回家,惠州变得都有些不敢认了。”
澳大利亚澳洲华人团体协会副主席高立勤:“惠州近年来在海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我时常听到海外华人提起‘惠州’的名字。”
领导、专家、学者、海外华人,许许多多来到惠州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
用放大的时空拉回到5年乃至10年前来看惠州这一两年的变化,在惠州这块土地上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对这种变化的体会会更深,对今后的发展所产生的启迪和作用会更大。
最为重要的是,惠州人已经走出了自卑的情感低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珠三角边缘化的尴尬,曾经让惠州人有过深深的伤痛。而今,惠州彻底从泡沫经济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愈加稳健;惠州彻底从边缘化的无奈中走了出来,融入珠三角经济圈而愈加活跃。惠州政通人和,意气风发!
最为重要的是,惠州从金融的“红灯区”一举进入了投资的活跃区。成功化解了信用危机下巨额呆账及其带来的财政风险,成功盘活了一大批烂尾楼和闲置土地。这一个“化解”和“盘活”,凤凰涅槃,沐火重生,尤其艰难,更显可贵!
最为重要的是,惠州的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从淡市变成旺市。惠州几块国家级金牌的夺取与城市面貌的巨变,极大激活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5年来惠旅游人数可突破1000万人次;商贸物流“货如轮转”一派兴旺,来自珠三角乃至长三角和海外的各路商家巨头纷纷抢滩,逐鹿惠州。
最为重要的是,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遍布全市。从山区到沿海,从城市到乡村,高耸林立的吊塔、吊桥下工地一片繁忙,建设中的一个个投资上亿、数十亿乃至超百亿元的大项目,昭示着新的发展势能仍在积蓄。
从更深层次看,惠州科学发展的模式已经破题,组团式山水生态城市建设正在提速,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建设正在提速!
用长焦镜头聚焦今后5到10年,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扑面而来——
中海壳牌将在今年年初正式投产,一大批石化中下游项目将跟进,世界级石化区将要建成,惠州产业结构将真正实现由轻型向适度重型化的历史性转变,为广东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作出重要贡献。由石化、数码两大支柱产业和纺织服装、制鞋、汽车零部件、建材、旅游、物流等六大传统或潜力产业,将构成“2+6”强势产业发展版图,构成我市产业竞争力的拳头。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四大强势经济板块迅猛崛起:一是大亚湾、仲恺两大产值100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二是惠城、淡水两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城市中心区,三是数码工业园、三和开发区两大产值3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四是陈江、水口、石湾、罗阳、平山等一批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中心镇。它们将成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平台。
随着“三化”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大批的农民将转向二、三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在惠州大地健壮成长。
随着绿色生态惠州建设的强力推进,绿色文明将写满惠州的山山水水,山水丽城的惠州,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爽,城市更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随着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文明和谐的种子将在每一个角落扎根、开花、结果,城市乡村活力四射,东江两岸惠风和畅。
随着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两江四岸整治工程完成,2010年省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一批新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惠州的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城市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走进2006年,打开“十一五”发展的大门,一个值得预期的目标是:惠州今年GDP有望突破千亿元大关。我们还从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解读到更加宏伟的蓝图:实现翻一番以上目标,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全市GDP达到1700亿元,等于5年再造一个惠州!
2006,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着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经济国际化,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绿色生态惠州建设,着力推进和谐惠州建设,惠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每一个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惠州人都会为家乡非凡的昨天感到自豪,为家乡更加辉煌的明天感到振奋。
在新年伊始,我们还想说的是:我们没有辜负昨天,辜负历史,也绝不会辜负明天,辜负未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惠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大亚湾浪潮奔腾不息。
建设繁荣、公平、活力、绿色、安康的和谐惠州,争当广东东西两翼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收藏2005年的鲜花和掌声,怀攥2006年的阳光,升起2006年的风帆,让我们同舟共济,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