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用制度防止基金遭受损失
 
发表时间:2006-01-04 09:21:27  来源:
 
    据报道,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调查报告显示,部分市教育基金因借出款项无法追回,已成呆账坏账(见《惠州日报》12月28日A2版)。这笔寄托着百万民众发展教育愿望的基金,不但没有用于教育事业,反而造成了损失,令人心痛。庆幸的是,市人大常委会重视履行职责,介入调查并将损失情况公诸于众,还民众以知情权,并引起政府重视,加强基金管理,防止教育基金继续遭受损失。

    事实上,查出问题,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这次教育基金出现呆账坏账情况,显露出监管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权利失去制约。基金的管理使用由教育部门负责,权力集中,没有制约,形成了“一库一门”的简单管理方式,造成重负难当,进而“库门”失守。权利集中的结果往往是个别人说了算,完全取决于个别人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二是监督失位。基金设立已有10多年,借款损失已非今日之事,问题长期处于搁置状态。不是这次人大机关的调查,可能还会搁置下去,解决无期。假如监督机制健全,对借款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及早处理,或许不会造成目前的巨大损失。三是使用失范。不可否认,借款的初衷是创收,以求基金的壮大,但凡投资必然带有风险,最后承担风险、为损失“埋单”的,大多都是“公款”。用作公益事业的教育基金担不起这些风险,经不起这种折腾。

    吃一堑,长一智。近年设立的各种基金管理就严格多了,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就设立了“一个专用金库”、“四把铁锁”、“四账联记联审”的督管机制。将基金归入国库,由财政控制专用账户,财政、社保、地税、审计4个部门分设账目,使社保基金征收入库、开支使用都处于4个部门的监视之下,从而防止了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问题。

    600万教育基金出现呆账坏账,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但是如果交了学费还没有学会基金管理的本领,后果将是可怕的。教育基金损失了,那么慈善基金、残疾人事业基金、社会福利基金等是否也有损失,如果有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比金钱价值更高的民众信任。因此,在各种基金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基金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