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汛抗灾中,对有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收集和传递,是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惠州移动在确保通信畅通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我市水文部门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有力地提升了惠州防汛抗灾的能力。
“通过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广东省水文局惠州分局水雨情测报系统,我们对东江流域,包括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在内的105个遥测站点的雨量、水位情况就一目了然了。这套系统在今年6月惠州的特大洪灾中已显现出它的威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们的预报更准确,为做好防汛抗洪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省水文局惠州分局副局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惠州分中心副主任仝伟在向记者展示这套系统时这样说。
系统数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完全不受时间地点和天气限制
据介绍,水文信息的传递方式最早是用电报,后来是固定电话。信息的采集原来也是通过人工方式,遥测站点的工作人员把雨量、水位等情况观测后用纸记录下来,再把信息通过发电报、打电话等手段传递过来。这种落后的信息传递方式导致报汛时间长,数据无法及时更新,信息缺乏实时性,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碰到连降暴雨天气,我们不少站点的工作人员几乎一两天甚至两三天都没时间睡觉,因为按规定下暴雨时每小时要报汛一次,还要时不时地关注设备的运转情况。而我们惠州分中心这边同时要接受105个遥测站点的报汛,一到整点,四五部值班电话都成了热线电话,老打不进来,值班人员也忙得够呛。”仝伟说。
他说:“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与惠州移动共同研发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使水文信息采集、传递能够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如今我在办公室里一打开电脑,进入水雨情测报系统,每5分钟就能得到更新了一次的数据,各站点的雨量水位变化情况一清二楚,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天气的限制。尤其是在汛期,依据雨量和水位的上涨情况,系统及时传送水情信息,我们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为决策部门防汛抗旱提供了依据。”
记者了解到,在水雨情测报系统建立和正常运作后,目前水文各个遥测站点只要把终端设备管理维护好就行了,而不再需要人工进行记录报汛。对部分位于十分偏僻山区的站点,这套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更能体现出来。因为有些站点交通不便,驻守人员每次到站点光走山路就要几个小时。现在有了这套系统,工作人员就不必在那里驻守了,只要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进行巡测就可以了。
先进移动通信手段应用到水文监测,可为抢险救灾赢得时间
在抗洪抢险的危急时刻,时间就意味着生命,有时耽误一分钟就可能会导致无数财产的损失。先进的移动通信手段应用到水文监测,可为抢险救灾赢得时间。
仝伟说:“今年6月的特大洪灾,这套系统派上了大用场。如果没有这套系统,我们不但会忙得多,而且传递的信息准确性不够高、也不够及时。从6月18日至22日,我们连续发了6次水文预报。当时通过系统,我们看到有的站点雨量超过每小时30毫米,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就及时通报给当地的三防部门,让有关部门能够组织人员及时撤离。此外,我们还向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反馈了一次数据采集情况。该项目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根据预报作出了人员、设备是否要撤离工地的决定,确保了项目不遭受损失。”
惠州移动是如何利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解决水文信息的远程采集以及传输等问题呢?
惠州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了解了情况后,惠州移动主动联系第三方软硬件集成商,向省水文局惠州分局推介了基于GPRS/SMS技术的水文数据无线采集解决方案。该分局在东江流域105个遥测站点安装了水文遥测终端,通过惠州移动GPRS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分局的中心机房。机房与惠州移动CMNET之间的联系采用专线互联,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这套系统的运行,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仝伟介绍,今年4月系统试运行以来,一直不断完善,目前运行稳定。水雨情测报系统的应用,为省水文局惠州分局实行站队结合创造了条件,为建设“数字东江”打下了基础。 本报记者李 文 郑国瑞 通讯员朱慧瑜 邹宏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