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延续文脉 师法自然
 
发表时间:2005-12-27 10:34:29  来源:
 
    □黄松森
 
    我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打造绿色生态城市,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惠州的重要举措。文明与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存共荣;文明与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厚实根基;文明与生态,是最具魅力的城市名片;文明与生态,是衡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和GDP。“人文生态型”社会,不仅是古人的理想诉求,也是现代人的最佳选择。

    “人文生态型”的理念反映在城市建设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以延续文脉,保存古城的特色风貌以师法自然。城市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我们解读一个城市,往往从城市建筑开始。不同时代的建筑,是不同时期人文特色的符号,延续着城市的文脉。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是文明的积淀、历史的记忆。中国的长城、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等,早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城市是不断建设、发展的,然而不同的指导思想就有不同的结果:桂林市近年来下大力气搞城市改造,修复了古代护城河,将两江四湖相互贯通,重新展现古城特色风貌,使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大幅提升。但是,我们也时常会发现,在喜新厌旧、贪大求洋、盲目模仿、大拆大建的思想指导下,有些城市建设的管理者总喜欢在老城内大动干戈,推倒重来。破坏性的修复、建设性的破坏有时比战争还可怕:有些躲过了战火劫难的古建筑在旧城改造中毁于一旦,而历经了岁月沧桑的古街道在乱拆乱建中面目全非。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在“为民工程”的口号中,在老城内不切实际地将绿地铺上水泥,山坡夷为平地等等。为了“面子工程”,道路越修越宽,高楼越盖越密,灯光越装越亮,广场越造越大,甚至把繁茂的乡土物种视作杂草丛生一概铲除,千篇一律种上台湾草、美人蕉、大王椰……导致千城一面、万楼一格,城市在失忆,文脉被割断,故乡的游子感到陌生,远方的客人似曾相识。城市缺乏个性,缺乏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失去凝聚力和创造力。

    城市要发展,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要留下来。建设“人文生态型”的人居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需要。延续文脉,师法自然,既是文明的话题,也是生态的内容。天人合一是古代哲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返璞归真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想追求。一个城市的特色是在历史长河中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和谐成长起来的,存在总有存在的合理性。在古城内,往往一片林阴,一块绿地,一个山坡,一条溪流,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意,能勾起你美好的回忆。并非不能改造城市、改变环境,而是不能随心所欲、违反规律、急功近利的去改造和改变。改造城市、改变环境,奉行的是以人为本,使其结果更符合人类发展需要,更适宜人居,更彰显人文特色,更体现人性空间。我们应该立足在“人文生态型”的基点上搞城市建设,使城市复归自然,重现碧水蓝天。我们应按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新区,保护老城;让新区有新区的风采,老城有老城的魅力;使新区体现现代化的科技成果,让老城浸润着历史的智慧之光。新区老城特色各异,功能互补,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我们美好的家园。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