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成
眼下,惠州作为粮食主销区之一,近50%的粮源需从外省、市主产区调进。然而,人们的爱粮节粮意识却很淡薄,无论是市民家庭还是超市、餐馆和食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见《惠州日报》10月16日A4版)。
节粮不仅是一个历史话题,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值得“老生常谈”。其一,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条件,综观古今中外,有粮则安,无粮则乱,粮食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经济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爱粮节粮都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我市现有粮食纯消费人口近195万人,随着惠州经济的勃兴,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可以预期,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市人地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味依赖外地特别是国际市场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因为国际粮食市场很不稳定,何况还存在局部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非经济因素,容易受制于人。其二,在我市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的背景下,靠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粮食产量的想法不现实。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广泛种植杂交水稻等高产品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单产,但现在的事实是,政策因素对产量的效用已经逐渐消退,而谷物单产的进一步提高则需要一个十几、二十几年的较长研发周期,在这种情形下,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等于开发了“无形良田”,其作用不可小视。其三,中华民族素有居安思危、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爱护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源远流长民族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浪费粮食的现象都与我国的国情、民情格格不入。可见,爱粮节粮意识对于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惠州具有不容低估的推动作用。
显然,在我市经济发展走向越来越好的大背景下,粮食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首先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粮食资源的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培养爱粮节粮的良好习惯。同时政府要采取强有力手段,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切实保护好耕地,优化品种结构,千方百计提高水稻等粮食品种的生产效益,确保稳定的粮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