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更加有效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成功摘取国家旅游、园林、卫生、环保等“四块金牌”,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文明素质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明确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惠州建设成为省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推开了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创建办)的具体组织协调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市荣获“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得到了省文明办和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的肯定。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大大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市委、市政府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大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力度,全市上下掀起了创建工作的新热潮。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是促进惠州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创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而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驻军、各部门以及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要坚决消除有的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成虚的软的而不是实的硬的、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当成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而不是全社会的责任、把创建文明城市当成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三个文明建设的整体构成的思想误区和错误认识,努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调、部门配合、城乡联动、军民共创、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创建过程就是惠州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全市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也是全体市民受教育的过程,因此需要广大市民积极主动地共同参与。
要充分发挥创建工作的载体功能和牵动效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绝不是为创建而创建,也不是为拿金牌而拿金牌,而是注重创建的载体功能和牵动效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涵盖了城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诸多环节,随着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必将有力地推动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进展,不断增强城市的发展力、凝聚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推动惠州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文明、有序、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积极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增强惠州城市发展力的强大支撑
一个城市的发展力,主要是指城市创造和集聚物质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多年来,我市坚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培育发展石化和数码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走上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了惠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两个把握好”: 一是把握好自有产业优势。借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我市充分发挥自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全力支持TCL、德赛、华阳、侨兴等大型企业集团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培育企业工程中心,提高企业竞争力。全力支持TCL集团走国际化道路,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发挥“榕树效应”。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现代装备业以及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我市紧紧抓住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惠州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协作能力。目前,1200万吨炼油项目获国家批准,LNG发电厂、广东第二抽水蓄能电站等能源重点项目、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通过以大企业、大项目为经济发展龙头,引领惠州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把握好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把握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将于今年底投产和1200万吨炼油项目年内动工的历史机遇,不断增强城市的发展力,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提高惠州在珠三角、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地位,奠定惠州百年的发展格局,为惠州建设成为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为建设繁荣惠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增强惠州城市凝聚力的主要途径
我市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着力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升社会和谐程度,有效增强城市的凝聚力。为此,要着力营造“三大环境”:
一是营造和谐协调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建设要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继续坚持在全市开展“机关创五好”以及“十佳廉政公仆”、“十大孝子”、“十佳外来工”和“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有效地增强市民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文明观念,形成学科学、学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互助、奉献社会的浓厚风气。
二是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我市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制度。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积极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实施民心工程,真正做到体恤民生、维护社会公平。
三是营造和谐有序的政务环境。要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市直“窗口”部门要着力推行“行政审批公开承诺制度”和“阳光”服务,建立“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使各项行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更加有效改善和优化惠州的政务环境。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增强惠州城市吸引力的有效方式
惠州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着十分良好的基础。我市以获取“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功能,不断推进城市整体化建设,促进了生活环境美化、舒适,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不断改善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提高了惠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惠州市民的自豪感和向心力。为更加有效地增强惠州城市吸引力,我们要把好城市发展的“三大科学环节”:
一是科学定位城市。创建文明城市要以反映产业鲜明特色和环境优势的“组团式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和山水生态城市”为城市定位,以经济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规划为切入点,将市区周边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景观等列入规划控制范围,构建城市、产业发展与风景、水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历史文物保护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的“二环、四带、一中心”和“一网、六块、八大园”大生态圈。
二是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为进一步配套完善城市功能设施,我市新建了市民乐园、江北滨江公园、市体育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在实施城市道路新建、改造过程中,注意突出惠州特色,将道路、绿化、路灯融为一体,搭配合理,特色鲜明,市区面貌焕然一新。我市还要继续按照“东进西拓、南联北扩”的整体化建设思路,科学控制旧城改造,加快江北新区和惠阳——大亚湾临海组团区建设。同时通过规范规划建设秩序、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制度,搞好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推进城市生活垃圾“三化”处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为居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三是科学凸现城市特色。我市要采取得力措施和有效手段,加快形成以桥东民俗文化保护区、东平中心绿地、西湖旅游观光区、江北行政文化区和惠阳———大亚湾临海工业组团区为城市空间布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风光相拥相依相辉映的山水生态城市特色,使城市的美誉度不断提高,吸引力不断增强。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增强惠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是文化的竞争力。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质和本色。惠州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质,着力发展兼具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为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做到“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挖掘和转化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四东”文化品牌。惠州是东江流域和南粤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古迹众多,佛庙古刹、道教古观、儒学教馆、名士遗迹、革命纪念地以及客家民俗等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是先辈留给惠州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4年我市把“东坡文化、东征文化、东纵文化、东江文化”的“四东”文化作为惠州本土文化品牌,纳入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形成了《惠州市“四东文化”建设规划方案》。此外,我们要积极培育“龙门农民画”、惠州客家民间艺术等形式,推进文化交流,使其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成为惠州特有的城市“文化名片”。
二是着力打造多元化文化活动平台,凸显城市文化个性。要不断创新手段开拓领域,推动精品示范工程繁荣文化艺术。近年来我市宣传文化系统以创品牌、铸精品为工作目标,克服各种困难,整合社会资源,推出了一大批题材广泛、特色鲜明的文艺精品,连续三届省“五个一工程”的获奖总数都位居地级市的前茅。尤其是在创作、演出话剧《村官》,在探索市场化运作投拍电影《戴佛珠的小藏娃》、电视剧《苏东坡与王朝云》等大型作品方面作了有益的成功尝试。还通过广泛开展以送戏、送电影和送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文化审美水平,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着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做大做强文化事业、产业。文化与经济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发展推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要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全面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为此,要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培育包括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在内的一批文化实体,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同时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体制,扶持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业,拓展文化市场,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市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连续举办“中国惠州国际数码节”、“惠东鞋文化节”、“南昆山旅游文化节”、“惠州生态悠闲旅游节”等,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事关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繁荣文明法治和谐安康惠州建设,事关惠州持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全市上下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进一步营造浓厚创建氛围,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进一步狠抓督查落实,形成全民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奋力向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目标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