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地区,在正常年份雨量充沛,且有东江和西枝江流过,还有白盆珠、天堂山等众多的中小型水库,是广东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历来都是我市对外宣传的优势之一,也是我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然而,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成,特别是9月份以来,连续50多天未下雨,11月10日,东江到了历史最低水位;全市水库蓄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少了3成,有37座小型水库、110处塘坝完全干涸,约有三分之二的河沟出现断流现象。受旱情影响,全市约有69万亩农作物受旱,约有10万人饮水遇到困难。日前,市委办、市府办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树立抗大旱、长期抗旱的指导思想,把抗旱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可以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定能取得抗旱的最后胜利。正如人们在空气缺乏时才体会到空气的重要一样,在大旱之年,我们深深感到水资源的宝贵。这次大旱,固然是因为老天久不下雨造成的,然而,如果长期以来,我们对水资源能认真加以珍惜,切实加以保护,把蓄水、保水、节水等功夫做足的话,旱情也许会减轻许多。
从我市遇旱缺水反思来看,要想保持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高度重视涵养水源。笔者生长在西枝江上游的山区镇,深知山林树木对涵养水分的重要作用。不管再高的山,只要山上有树木,山上就有水。下雨时,山林也可以阻挡和吸收不少雨水,使雨水不至于直接冲入江河。上世纪50年代时,西枝江水是较满的,木船可到达宝口镇一带。由于1958年“大炼钢铁”以及后来众所周知的几次大的砍伐,山上的树特别是阔叶的树种少了,河里的水也就越来越少了。“小河有水大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要使西枝江等河流的水源恢复到历史水平,必须在“十年绿化广东”的基础上,继续下大力抓好我市、特别是江河水源地区的封山育林和绿化造林工作。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蓄水能力。星罗棋布在我市的大小水库、山塘是集雨储水的重要水利设施,是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的重要水源,在防洪和抗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正是因为有这些山塘、水库,在汛期到来时,不至于因为雨水太多而使江河泛滥,造成水患灾害。在天不下雨时,使作物得以灌溉,做到旱涝保收。从这次发生40年一遇的旱情看,还需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水库和大小山塘、水坝的建设,要切实做好省人大关于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议案办理方案的各项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新建一批山塘、水库,进一步增强我市的蓄水能力。
第三,要切实保护好水源水质。水资源再丰富也经不起污染,水体遭到严重污染后,不但人不能饮用,也不能供牲畜饮用和用来浇灌农作物。有些地方缺水并非水源性缺水,而是水体遭到污染后水质性缺水。我市水污染问题虽然并不严重,但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某些地方“守着江河没水喝”的情形就有可能在我市重演。因此,在想办法增加我市水源的同时,要千方百计保护好我们的大小水源、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从现在起,不管是市、县还是乡镇,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去引进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项目,并对现有的污染源要采取切实措施,有计划地加以治理。
第四,要大力倡导节约用水。水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宝贵,水资源再丰富也没必要浪费水。超量用水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浪费,会增加生产生活成本,而且有用水就有排水,必然会增大污水治理的压力。最近,深圳市准备出台《节水条例》,该条例不仅对水价施行了超额加价,设置了节水奖励制度,而且还增加了对工业用水及洗浴、游泳、水上娱乐、洗车等重点用水行业未按要求采取循环用水等节水措施的法律责任和经济制裁措施。我们应借鉴深圳的做法,在全市形成一种“惜水节水”之风,以推进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林原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