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全市中小学都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据笔者了解,不少学校的做法是:领导照读文件,再提几点要求,然后由班主任到班里传达。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笔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而让孩子拥有健康人格,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积极、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会影响人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人的行为习惯的主要养成期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不过,父母与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应重在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父母则应注重孩子在品德和生活诸多方面习惯的养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经常教育孩子“捡到一分钱也要交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21世纪的父母和教师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少年儿童的习惯培养问题,拓宽教育内容,让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如说到做到的习惯、发现问题的习惯、爱思考的习惯、文明的习惯、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的习惯、学习别人长处的习惯等等都是值得提倡的。
良好习惯培养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而且训练要反复、严格,并做到“近(贴近生活)、小(具体目标)、实(实效)”。比如:课余时间经常训练孩子读书,孩子就会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慢慢地阅读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学生坚持写日记,就会养成写作习惯,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果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形成良好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