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20日,市委宣传部邀请省内外部分剧作家、导演和影视界企业家到惠,就20集电视文学剧本《苏东坡在惠州》进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 惠州学院教授李靖国 走文化产品和文艺精品结合路子
《苏东坡在惠州》剧本几经修改后,目前已可以开始筹资拍摄经营,可继续作深入修改、调整。
为更好地完善剧本,我提几点建议:第一是定位问题。苏东坡一生坎坷、几起几落,有重要的3个阶段。该剧本定位在苏东坡人生中的第三阶段——“苏东坡在惠”展开是准确的。这种定位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该剧既是文化产品,就不能回避成本问题,而要考虑收回投资,要好看;二是必须要把这一文学艺术作品经营成文艺精品。如与重大史实不符,则过不了学术界这道关;如太学术化,则市民阶层不爱看。所以一定要定位在两者之间,取其综合。该剧本现在走的这条路子是对的。
第二是剧中人物形象问题。苏东坡这个人物形象还需进一步丰满。他才高八斗,是一位正直、廉洁的官员,却由于政治原因屡次被贬,被贬谪到惠时其思想是很复杂的。但他鲜明的民生思想,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始终。建议对苏的形象删繁就简,集中体现。剧中只需选取其两首诗作表达就行了,一首是《荔枝颂》,另一首是反封建、坚持民生思想的代表作《荔枝叹》。一首是赞荔枝的,一首是批荔枝的,两首诗可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他的思想境界。
剧中其他一些人物也还需修改补充,使人物形象鲜明和丰满。像二号人物王朝云的事迹,史料已无详细记载,当有创作的空间。
第三是语言问题。苏东坡是大文豪,要有他自己的语言风格,且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语言环境。建议使用比较适当和规范的近代白话。
第四是风景构思问题。拍摄该剧一重要目的是宣传惠州。建议围绕风景服从情节、情节服从人物的原则来构思如何宣传惠州风光。同时,可增添一些美食的细节,比如“东坡肉”等,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
■ 著名作家、编剧,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吕 雷 结构内容和细节还可“磨炼”
通阅整篇剧本,印象颇深。无论是苏东坡一心为民的思想,还是王朝云贤惠忠贞的特点,在剧本中都得到了比较形象的刻画。尤其是剧本在正反两极的冲突中树立了苏东坡的为民形象,大力宣扬了苏东坡身上凝粹的儒、佛、道思想,三者结合的文化,非常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剧本情节还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惠州的客家文化和儒家气息都在剧中有所表达。
我觉得剧本的结构内容和有些细节还可以“磨炼”一下。一是在全剧的结构上,前面太多的背景交代,反而使得矛盾冲突不够明显。我认为在第一集就要有很尖锐的冲突情节,以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让观众感受到苏东坡命运的大起大落。二是王朝云这个人物形象还可以增加她的侠气,抒写她的抱负和理想,强化她的侠肝义胆和让人敬重的正义感,树立她那大志大义非凡女子的高大形象。三是在整个剧本里,要着笔描写苏东坡作为一代大文豪特有的另类风采,尤其是他那种能让观众喜爱和宽容的恃才傲物性格,以及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四是剧本中的语言,我认为应该要有近乎宋朝时代的语言,这样可以产生一种时代特色,增加可看性、真实性。五是穿插在剧本里的苏东坡的诗词,可以作适当处理,因为观众的兴奋点是在人物身上,而不是诗词。
■ 深圳市著名导演、编剧邓迎海 把苏东坡塑造成观众期待的形象
一部电视剧,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取舍的标准就是好不好看;从导演的角度来说,取舍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拍摄的价值。“苏东坡在惠州”这个题材挖掘得很好,剧本中所写的故事情节性较强,人物也立得住。从拍摄的角度说,剧本已有了一定的拍摄价值。
对该剧本,我提以下建议:首先是要把握好剧本的定位问题。塑造苏东坡的形象,是以传记为主,还是将苏东坡演绎成观众期待的一个人物呢?一旦定好位,就可以放开手脚来进行创作。其次是要注意寓教于乐的问题。电视剧既要起到引导作用,又要迎合观众的口味。所以就要在主要事实真实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史实,大胆创作,在细节上进行艺术创造,让故事更好看,让观众在享受中受到教育。第三是剧本对“闪回”方式应尽量少用,以避免叙事方式的单一、拖沓。
■ 中视影视公司执行制片人陆 欢 充分展示苏东坡多样化性格
一部电视剧,提高收视率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所以剧本要在忠于史实、人物真实的前提下,合理编出一些好看的故事来,吸引广大观众。
现在观众平均3秒钟换一个频道,要在3秒钟内抓住观众,就要求剧本的故事和情节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一是剧本要做到结构紧凑,一开头就要抓住观众,做到一环紧扣一环,让矛盾、悬念交叠推进,让正邪两个对立面的矛盾不断碰撞,突出故事性、情节性、戏剧性,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二是人物性格刻画要深入,不能脸谱化。苏东坡是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要在剧本中充分展示出来。三是语言要生活化,符合人物性格,用个性化语言体现人物特点。
■ 番发集团番安实业公司董事长苏立斌 拍剧应考虑给惠州带来效益
总体来说,剧本写得还是不错,像人物刻画、情节连贯等方面都写得很好,体现出创作者拥有较高的水准。但我觉得对苏东坡人物形象的刻画还要更加突出,对他作为世界级大文豪狂傲不羁的形象还要进一步描画。另外,我觉得剧本比较着重描写苏东坡的“文豪”的角色,反而忽略了其作为“政治家”、“书法家”等其他角色的描写,这不能反映苏东坡这个时代人物的整体形象,这需要创作者对角色分配进行调和。 拍这部电视剧固然需要关注收视率,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它能为惠州带来什么,注重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具体一点是,推介惠州西湖景观还是客家饮食文化?剧本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苏东坡其实是当时的美食家,我们可以将客家饮食文化穿插进去,用生活化的形式宣传惠州特色的同时吸引观众收看。
■ 著名编剧、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副总经理林西平 给剧本添加矛盾冲突“配料”
这个剧本给我的感觉写得还是比较流畅的,首先以苏东坡寓居惠州这个城市作为写作切入点的构想就很好,其次是对主要人物苏东坡的性格尤其是他的诗人气质描述得非常鲜明。还有,戏剧人物事件的冲突错落起伏,内容又不悖离惠州的本地特色;而在不影响情节流畅述说的情况下,还穿插着大量苏东坡的原创诗词,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不过,我觉得要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剧中还应添加矛盾冲突方面的“配料”。一是整个剧中的主线本来是苏东坡与章惇之间的矛盾,但他们两者基本没有形成对手戏。我想应该再设计一个授命于章惇、老谋深算的人物,并让此人成为最终激化苏章两者矛盾的导火索。二是剧中内容表现苏东坡主要政绩的修堤修桥部分,可以描述的再厚实一点,像阿桃的父亲开始反对随后才转为支持,其和苏东坡肯定存在思想行动上的矛盾冲突,他可以作为一个转变人物穿插其中,以丰富内容。另外,剧本应该再设计一至两条副线,这些副线既独立发展,又能与主线相互纠缠,相互推进,这样一来,矛盾的发展层次将变得更丰富厚实。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塑造一个代表人物,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地与苏相对的力量整合在一起,给苏东坡“加压”,使得戏剧冲突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发展的效果。
■ 香港廖创兴集团中国总裁、博士施敬铭 提高收视率需做“引导”
剧本如果要拍成电视剧进行商业营运,就必须考虑收视率这个问题。如何做到提高收视率又不破坏苏东坡形象呢?我觉得这需要从“引导”这个角度去着手。首先,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应是个正剧,不能戏说。但我想在不妨碍史实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加工,其实也未尝不可,像以前成功上演的《三国演义》、《水浒》等电视剧也有过加工,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
其次,让观众觉得每一集都要有兴奋点、有噱头,这就要求戏剧不要存在太多的过场戏,而是每一集都要有一个故事情节交代,有人物事件的矛盾冲突,使观众始终在电视机前保留一种观看欲。第三,在每一集之间要设置悬念,引导观众收看下一集,这相当于章回小说每一章节最后的“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在情节的高潮部分突然“掐断”,通过这样留有悬念吸引观众。
■ 四川著名作家刘小川 让优美风光与情节融为一体
该剧本精心策划了情节,有起伏,有悬念,挺吸引人。剧中的人物有血有肉,较丰满,有些虚构的反派人物塑造得也很出色。这是一部情感戏,也是一部风光戏、民俗戏。
从提高收视率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尚需改进的地方有几点:一是剧本开头略显平淡,不够吸引人。二是要处理好情节与风光片、政绩片的矛盾。剧本中,苏东坡、王朝云有点像两个导游,逐一指点惠州风物。优美的风光与好看的故事,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先有情节吸引,然后才有风光呈现。展示惠州不用着急,故事好看了,惠州形象自然就出来了。苏东坡在惠州做了不少好事,剧本中有面面俱到的倾向,不妨集中讲两三件事。三是剧本中出现的诗词太多,有十多首,但可能有半数以上观众都看不懂,也不熟悉。剧本的中心是故事,其他元素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故事不好看,一切都免谈。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冷 敏 谢超平 魏怡兰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