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 辛
今年以来, 新闻媒体接连曝光了几起违反人事纪律,将配偶、子女及亲属调入财政供给单位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4月,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换届前,即将离任的县长杨某、人事局长刘某等人违反中央禁令,将115人进行突击调动,使一些领导干部的亲属吃上“财政饭”,一批教师和医务人员圆了“进城梦”。9月,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县委、县政府集体违反人事纪律,打着“再就业”的旗号,将30名科级干部的家属一次性安排到县直事业单位上班,并由财政部门发放工资。
除上述两起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调动人事外,新闻媒体还报道了山东省乔河县无业游民时国祺雇用他人仿冒县委书记的签名,将自己和妻子及其他11人“调入”县审计局、劳动局、交通局的“天方夜谭”。3起违纪违法事件已随着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介入,有关责任人得到了应有的惩处,违规调动的人又回到了原单位。这是值得庆幸的,也是法纪部门严肃执行法纪,新闻媒体敢于向不良现象“开炮”,广大人民群众敢于监督、敢于举报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将家属及其利益相关人调进财政供给单位并非个案,应该引起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高度重视,防范此类问题的发生。
违规人事调动,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违规调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必然导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超编,冗员扩大,财政开支负担加重。财政经费是由广大人民群众交纳税费得来的。因此,违规人事调动必然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违规人事调动,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成千上万人涌向公务员考场,说明当上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违反逢进必考、公开招考、公平竞争、公正录用等原则,搞唯亲是用,唯“利”是用,使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和录用调动权利,进而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危害和谐社会的建设。
违规人事调动,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尽管违规责任人有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开脱责任,诸如“理顺关系”、“便于开展工作”、“照顾特殊群众”等等,但归根到底是为了私利和小团体的利益。在党中央反复强调换届期间必须严格遵守人事纪律的时期,在国家对人事编制实施严格控制的今天,领导干部如果出于公心,是完全能够顶住压力,并执行好维护好人事纪律规章的,而那些不惜以被撤职查办、警告处分为代价,践踏人事纪律禁区,必然是出于私利。人事录用、调动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人事腐败也是人民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之一,所以违反人事纪律的领导干部虽然只是少数,但却伤害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目前,中央编制办正在研究起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必将对贯彻落实党的人事方针、政策产生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及组织人事部门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防范违规人事调动的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