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惠州“龙须沟”应彻底整治
 
发表时间:2006-11-22 10:33:38  来源:
 
    林原树
 
    11月17日《惠州日报》报道,日前,经常到滨江公园散步的市民陈小姐向记者反映,西枝江滨江公园段江水出现大面积黑水,江面黑黄分明,气味奇臭。当日上午,记者赶到滨江公园,发现滨江公园段黑色江水从公园的观景台下漫延至江中央,往水门桥方向延伸60多米。原本江水偏黄,如今该段江水黑黄分明,黑水发出臭味。其实,不用我引述报道,凡到过滨江公园游玩、散步的人都会有同感。而住在公园入口广场两边的市民感受就更深。水泥地板下面横江沥的臭气从两边的下水道、排气孔冒出来,使两边的住宅小区经常臭气熏人,特别是有心肺病的老年人更是难以忍受。

    横江沥发源于古塘坳山区,全长11.55公里,在马庄处分流,一支走金山湖方向(吊鸡沥),在白沙仔水闸汇入西枝江;另一支走市区,在下埔水闸汇入西枝江。横江沥的水质原先并不黑,是近20年来随着市区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变黑的。可以说从古塘坳工业区开始到整条河两岸的商住小区都不同程度产生了污染源。由于多年积累的各种污染物失于治理,两侧建筑施工频繁,河床淤泥厚度平均达0.5米以上,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水质变黑发臭,苍蝇成群。市民称之为惠州的“龙须沟”。

    横江沥变黑变臭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995年8月,市双拥办公室组织军、警、民共治横江沥。驻惠部队以及“三警”出动3500多名官兵,市直和惠城区党政机关干部1700多人参与,动用各种机械180多台,共运载4400多车次,清理淤泥杂草1225立方米、路边杂草400平方米、整修道路长700米,铺上草皮450平方米。通过整治,横江沥河道基本畅通,恢复了原来的防洪排涝功能,卫生面貌明显改变。当时,部队官兵不怕脏臭,不怕苦累,机关干部和市民送茶水、送猪肉油米慰问部队,整个场面热火朝天、感人至深。

    可是,过不了一两年,这里又是污泥黑水,臭气熏人,杂草丛生。为改变“两江四岸”及横江沥脏乱的状况,美化净化市容环境,1997年底到1998年6月,市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结合下埔滨江公园的建设,对横江沥下埔路至西枝江河段进行了全封闭的建设整治,遮盖了又脏又臭的河道,建造了宽敞的公园广场。后来,为了在花边岭广场举办首届数码节和建设“数码街”,又将演达路至下埔路的横江沥河段进行硬底化和封闭建设,使演达路到西枝江口的横江沥下游变成了“地下河”。然而,这毕竟不是治本之策。由于上游的工厂和流域内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多,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和沿岸的生活污水有增无减,所以,即使盖上水泥板也掩盖不了水泥板下的污水和臭气。《惠州日报》反映的情况正是由此造成的。

    现在,东江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东江和西枝江的江景是好看多了,但站在惠州大桥或东新桥一看,西枝江与东江汇合处的水面“泾渭”分明,而到滨江公园一看,横江沥出水口的西枝江河面更是黄黑分明。横江沥的污水和臭气不但使我们花了大量心血和钱财建起来的“人工西湖”大煞风景,也严重影响着沿“沥”两边市民的生活质量。为了巩固创建“四块金牌”特别是“环保模范城市”的成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居住在横江沥沿岸的市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横江沥的彻底整治纳入城市建设、改造计划,尽快采取真正的治本之策,切实加以整治,让惠州的“龙须沟”早日改变又黑又臭的面貌。
 
不合格奶粉仍在销售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