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市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颇有微言,特别是对个别医务工作者认钱不认人、收红包、收回扣的做法意见甚多。“医院大门常年开,有病无钱莫进来”,似乎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为病者奉献爱心的医务工作者也大有人在。本报3月26日A5版刊登的《一辈子忘不了惠州热心人》,讲的就是我市医务工作者重医风讲医德的感人故事。江西民工刘群福不幸遭遇车祸,肇事司机逃逸,热心的惠州人把他送到南方医科大学惠州协和医院。在他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惠州协和医院全力以赴进行抢救,让他从鬼门关逃出;当刘群福的妻子见丈夫昏迷20多天,以为他成了植物人便悄然离去时,医务人员精心为他治疗,并垫付1万多元医疗费;当刘群福康复后,医务人员还派专人专车送其回家乡江西赣州……读着这则感人肺腑的新闻,笔者感触良多。在敬佩惠州协和医院医务人员精湛医术的同时,更敬重他们的高尚医德医风。
俗话说:“医者父母心”。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更需要遵守职业道德,提倡无私奉献。古代有个名医,他治好病人后从来不接受病者及家属酬谢,仅希望病者在其屋后栽种杏树一株。久而久之,长成一片杏林。后来有人给这位名医写了一副楹联:“术高德亦高,名士名医随你唤;人寿己亦寿,仙桃仙杏逐年栽”。新时代的医务人员,更应该像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那样,既要有精湛医术,让更多危重病人起死回生;又要有高尚医德,把病人当亲人,视患者如父母;急患者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
只要各个医院、诊所、卫生站都养成重医风讲医德、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我们就能够培养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加快构建和谐惠州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