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突出的任务,是要建立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提到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都说明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首要德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这一传统美德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经济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利益阶层的分化,新时期人际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此外,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潜规则作用力的日益扩张,逐步蔓延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领域,社会上出现的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甚至怀疑一切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诚信社会的建立。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这是因为,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在保全个体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加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建设,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诚信建设,必须以加强“三德”建设为重点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已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特征。只有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给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形成。职业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中的相互忠诚、互敬互爱、长幼有序,融洽和谐的关系,是一个稳定社会不可缺少的微观基础。可见,诚信规范,既是中华传统美德,又是当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之所在。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必须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