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回家!回家!在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中,无以计数的中国人涌向火车站、汽车站和飞机场,他们归心似箭。春节,在中国代表着亲情和团圆,也昭示着一份责任。“红红的蜡烛,喃喃的祈语,庄严的仪式,温暖着每一颗中国心”。河南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谈到春节时这样充满诗意地说。
就在春节前,这位教授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针对近年来洋节在国内越来越走俏,本土传统节日相形之下日渐式微的现状,《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宣言》中的问题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赞成高教授观点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
不过,说“保卫春节”确实有一点危言耸听,但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定过的,代表着友情和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繁文缛节:要掏压岁钱,要请客送礼,单位发的年终奖甚至不够用;没完没了的吃喝;拒绝不了的应酬;通宵玩乐,比工作的时候感觉还要累……现代生活的压力使得很多人眼里的春节变了味,渐渐失去她原来的面貌,也淡漠了春节作为中国最传统节日之一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总之,与洋节相比,春节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快乐。这样一来,许多年轻人甚至一些中老年人不太喜欢,也是有些道理的。
春节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她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我们没有理由冷落春节,没有理由对凝聚着先人智慧、精神和寄托的传统文化缺乏虔诚与敬意。但另一方面,春节过于神圣和庄重,就变得有些沉重,变得有些不受年轻人的欢迎。所以,对于春节,我们需要扬弃,需要“减负”,改掉一些陋习,给春节注入更多快乐元素。 楚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