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愿“3万塑料瓶”不再重现
 
发表时间:2005-12-04 15:21:22  来源:惠州日报
 
    看了《惠州日报》11月29日“惠州新闻”版的一篇报道———《南湖桥沙井口捞出3万塑料瓶》之后,心里非常郁闷:管道维护人员花了3天时间,从下水道里捞出来的除了淤泥外,还有垃圾和塑料瓶———后者量大,竟有3万只!
 
    此时,我在想象———3万只塑料瓶是什么概念?即使是1000个人来扔,还要扔30次呢,这是怎样一个工作量呢?的确不是可以随便就忽略不说的。看了这则新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文明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记者平静的记述中,我猜不出这些维护工人的表情,是非常气愤?还是司空见惯?反正我是特别郁闷了。有些小区的排水管道口损坏后没有得到维修,固然与维护经费的不足有关,但更重要的信息是:在这里,我们实在无法用“个别人人格低下”和“极少数品位不高”的词语来搪塞了,“始作俑者”是一个数目可观的庞大群体———我也毫不怀疑,其中99%左右都是本分的市民、善良的百姓。而且,他们也无意和维护下水管道的工人过不去,只是一种不良的习惯罢了。
 
    的确,不就是扔一些塑料瓶吗?可是,在道德的天平上,不能不说存在着发生倾斜的隐患。“不乱扔乱倒垃圾”、“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说了多少年,竟然还不能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规范自己的行为。
 
    每天,环卫工人一丝不苟地清扫街巷,而我们有些市民却在随地乱扔垃圾、污物和塑料瓶,能忍心吗?
 
    实质性的危害还在于,一部分乱扔的垃圾、污物、塑料瓶流进了下水管道,成为城市排水的障碍;南湖桥是如此,其他地方就能够完全避免吗?隐藏在我们城市的下水管道中的塑料瓶究竟有多少?联想到每年夏季的“内涝”,下水管道中的塑料瓶是不是也产生了些许阻塞作用呢?
 
    从更高一点的角度来看,我们惠州正在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美好新生活的同时,还有那么多人乱扔垃圾污物和塑料瓶,能不让人脸发烧、情绪激动吗?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每个市民都把手中的垃圾和塑料瓶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垃圾桶里,那么,两年之后,维护工人再次清掏下水道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出现“掏出3万只塑料瓶”的事情了。读者朋友,您以为如何?  铁木金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