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系列报道(环境篇)
加大道路投入,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2002年以来,我市先后投资20多亿元,新建、改造、整治道路110多条,重点建设和改造过境公路、城市主干道和各种交通节点,实施完成了惠州大道、先科大道、云山东路、惠淡大道一期等一批上档次的道路,同时完善道路交通标志、信号灯和“电子眼”等配套设施,全市“半小时生活圈”已初步形成。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381.526公里,公路密度达66.1公里/百平方公里。
下角东江大桥、惠深沿海高速公路、惠莞高速公路、惠淡大道二期、惠州港等各项建设工作也在密锣紧鼓地进行。港口、铁路、公路所构成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我市引来了大量的物流、商流、人流和资金流。
绿化美化城市,古城焕发春青光彩
我市近3年投入1亿多元,实施大小项目38项,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114万平方米,项目包括城市公园、江岸整治、街头绿地、道路绿化、环城绿带、连接惠城区与惠阳(含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中心城区的长达3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实施完成了市民乐园、东平中心绿地、西湖南门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去年,城市公共照明“东江明珠”景观照明项目在参加中国首届“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评比中,以总分第三的好成绩成为全国首批10个“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之一,是中南六省惟一进入示范工程行列的城市。
目前,市区绿地率达42.3%,绿化覆盖率达47.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87平方米。绿色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主色调,在“东江明珠”的辉映下,城市夜景更给人以“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感叹。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升综合素质
我市环境保护在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的基础上,对海陆空全方位加强监管,从源头控制新污染,落实排污总量控制,削减污染物排放。同时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东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去年,我市将1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列入八顶民心工程,目前有7座已动工建设,2座完成了B0T法人招标工作。此外,多方筹措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建成一批垃圾处理设施。
目前,梅湖水质净化中心全年处理生活污水3475.81万吨,惠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29%;惠城区日产的600吨垃圾全部实行袋收集无害化处理,日产日清,清运填埋率达100%;全市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东江干流惠州段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表环境质量II类标准,西湖水质明显改善。近日全国爱委会修订国家卫生城市新标准,要求全年70%以上天数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而我市空气污染指数全年100%天数小于100。
强化管理整治,市容市貌更整洁亮丽
近年来,城市管理部门下大力气拆除市区违法建筑,实现了绝大部分街道的各种管线“下地”目标,并规定改造或新建的道路至少5年内不准开挖。实施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和主要公园、街头绿地、道路、桥梁、公共建筑物等的灯光工程。2003年以来还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另一方面,按照“保护西湖,严格控制和保护旧城,积极引导新区开发建设”的原则,对古建筑、特色街区实行严格保护和积极开发,“四东”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将很快付诸实施。
数字和措施的背后,充满了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是让人引以为自豪的荣誉和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以来,我市相继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四块金牌”,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广东文明城市。荣誉的光环映照着这样一个动人心魄的现实景象:惠州——宜工宜居的山水丽城,已如芙蓉出水!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构建法治惠州
依法治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坚持依法治市工作服从和服务经济大局的方针,狠抓法制宣传教育,以增强公民尤其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信访工作,积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缓解社会各种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各级党委政府及执法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有较大提高。去年我市共为工人追回工资、社保等各种待遇5922.3万元;我市在校青少年学生犯罪率为0.01%,远低于省规定的“0.05%以下”水平;去年,群众到省市县集体上访批数和人次均有大幅下降,实现了多年来群众到省市集体上访批数和人次的首次负增长。为此,去年我市荣获了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惠州
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我市公安机关紧紧抓住突出问题,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严打专项行动:对黑恶势力,坚持露头就打;对“两抢一盗”,则采取打(打击)、卡(设卡)、伏(伏击)、巡(巡逻)、查(清查)、录(录像监控)、堵(堵住销窝赃渠道)七路组合拳;对赌博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专项行动与集中打击并重。此外还大力整治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周边社会治安。同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科学防控网络。目前,我市打防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初显威力,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提高服务水平,建立高效文明惠州
市委、市政府为创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2001年成立了惠州市投资服务中心,实现了行政审批一站式报务。同时加大各顶改革力度,树立党委政府廉洁形象,如取消和简化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建立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进公车改革等等。
2002年以来,我市还开展了一年一次的“万众评公务”活动,把机关作风、行风建设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此项活动开展以来,对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机关思想作风的转变,推动机关执法水平的提高和执法机制的完善,逐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如今已得到明显的改善。
建立诚信体系,努力打造诚信惠州
我市在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诚信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惠州信用网依托惠州e城这个平台于2002年3月开通,5月实现与省信用网联通。惠州信用网开通以来,积极采集整合刷新我市各类企业的信用信息,积极推介诚信企业,对那些有不良记录的企业进行及时曝光,为商家提供了良好的信用信息预警服务,对净化我市营商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不断优化的发展环境,极大地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并成为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有力助推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包括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内的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惠州名列第17位,开放竞争力名列第9位。 本报记者曾祥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