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新型农民胡成来
 
发表时间:2007-03-06 10:32:07  来源:

图片
 
    “我们的马铃薯又有好收成啦。”连日来,在田地上忙着收获马铃薯的惠东县铁涌镇黄坑村村民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神色,他们称自己到田间挖马铃薯为“掘金蛋”。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当地村民说:“土豆经济带来高收入,我们都要感谢阿来。”

    阿来,就是惠东县九华农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成来。

    “荞头之痛”激发带领乡亲致富的念头

    1976年,胡成来高中毕业后回到铁涌镇涌围村务农,后当过几年民办教师。1980年,胡成来当上了生产队长,当时他的想法是“让大家吃饱肚子”。1982年,为求致富,乡亲们大面积种起荞头。可是,封闭的信息和市场经验的缺乏给急于求富的父老乡亲当头一棒,田间小巷和破房里到处堆积着卖不出去的荞头。“把这些荞头推销出去。”开始下海的胡成来急忙到兴宁、和平、广州等地联系销路。

    “阿来,把我家的荞头收购了吧,我们快没米下锅了。”一位邻居几近恳求地对胡成来说。胡成来很同情他们,常常订购100吨,结果却收了150吨。尽管胡成来帮助乡亲销出了几百吨,但堆积如山的荞头还是无情地腐烂起来。种荞头失败后,农民除了种两造稻,其他季节农田几乎闲置,特别是冬季,村民当时的做法是“犁冬晒白”。无所事事的农民浪费了许多光阴。胡成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带富乡亲。”

    组建种薯繁育基地,破除“种地难富”传统观念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成来发现一亩马铃薯的收益相当于种植五六亩水稻,特别在冬季,效益更佳。1993年,胡成来放弃自己打拼了7年的建材生意,毅然回到家乡,着手带领乡亲种植马铃薯。“种地也能致富?我们祖祖辈辈种了几代人都不见得哪家子富!”经历了种植荞头之败的乡亲,对种植马铃薯提出了质疑。

    “做给乡亲看,带动乡亲干”,胡成来决心在马铃薯上干出点名堂,他从广东省农科院和华南农业大学聘请了资深马铃薯专家对当地土壤和气候进行评估。专家们经过评估,做出可行性结论。

    “种植马铃薯首先要解决种子问题,因为当时的种薯靠从外地购进,质量时好时坏,影响了农户积极性。”1996年,胡成来通过多方联系,了解到内蒙古育种条件好,便立即北上,开始从内蒙古调种回惠东种植。2001年,胡成来又在呼和浩特组建了公司,建起3000亩的种薯繁育基地,专门生产脱毒种薯,实行北繁南种。在此基础上,胡成来用自己的住房作抵押,还创建了60多亩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同年,基地马铃薯夺得丰收,亩产1500多公斤,由于巧妙地利用了冬季这一“时间差”上市,马铃薯立即以较高的售价畅销港、澳地区,每亩纯利润近2000元。良好的经济效益,极大地吸引了迫切求富的乡亲们。其后,“犁冬晒白”的铁涌和稔山等镇,马铃薯种植如雨后春笋,被“冬季无闲田”代替。如今,尝到马铃薯种植甜头的当地农民已完全打消了“种地难富”的念头,愈种愈欢。

    组建农业经营网,为农民垫付起步资金

    “给我来两包肥。”“我的马铃薯有枯叶病了,来两瓶农药。”在惠东县稔山镇大埔屯村一个不太起眼的农资部,记者看到,挽着裤脚的农民进进出出,不交钱就源源不断地把肥料、农药等拉走,负责人陈秀清忙得不亦乐乎。陈秀清说,农资部每年以赊账的形式给村民发放10万公斤种薯、10万吨有机肥料和一定的农药。这个农资部便是胡成来创办的农业经营网网点之一。

    “通过基地带动,许多乡亲都想种马铃薯,但大都连购买种子的钱都没有,望着一个个渴望致富的眼神,我豁出去了,冒着巨大风险借款,组建了‘九华农贸农民合作经营网’,实行统一的种子和农资发放,为农户先行垫付种子和农资费用,到马铃薯收成时再回收。”胡成来说。去年,经营网共向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各4000吨以及农药一批,资金近千万元。

    随着农民合作经营网的不断完善,该网还在生产技术、机械化耕作、品牌营销等方面提供服务,逐渐形成了公司带网点、网点带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近年来,胡成来每年聘请专家对网点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逐渐成为精通马铃薯种植的“土专家”。目前,通过“土专家”的引导,大部分农户都谙熟“高畦深沟、双行栽植、水旱轮作、稻草覆盖、淋施有机肥”等栽培技术,逐渐走上标准化种薯道路。

    目前,网点已发展到33个,涉及50多个村,联系惠东的铁涌、稔山、平海、高潭、梁化及惠城区的水口、博罗的石湾等镇(街道办事处)种植户近9000户。胡成来雄心勃勃:“我们计划近期内增加9个网点,要通过经营网联系1万户以上的种植户。”去年,一位美籍华裔商人看到九华公司的农业经营网,惊叹不已,悄悄在铁涌住下,暗中观摩,想把这种经营模式带回美国去尝试。

    马铃薯主产地在北方,效益在南方

    “我们最放心的是价格有保障。”铁涌镇黄坑村马铃薯种植大户钟康星告诉记者,当地村民一般种植马铃薯每亩成本约1000元,亩产为1500至2000公斤,高的达3000多公斤,而且价格稳中有升,每亩纯利润普遍达2500多元。

    经历过“荞头之痛”的胡成来对市场有深刻认识。为打开销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胡成来就千方百计联系海外商人,做好马铃薯外销工作。惠东的冬种马铃薯利用冬、春季上市少这个空当,在畅销港澳的同时,还走出国门,远销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每公斤马铃薯普遍能卖到2元多,价格居全国之首,几乎是北方地区售价的10倍。

    “在马来西亚等国家,几乎可以和荷兰出产的‘荷兰牌’马铃薯一比高下。”胡成来信心十足地说,“别小看一株普通的马铃薯,要销往好几个国家和地区呢,一株马铃薯中,一般半斤以上的销往港、澳,3到5两重的销往新加坡,1到2两的销往印尼,销售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胡成来还组建了自己的企业网站,推介当地马铃薯,拓宽销售渠道,使境外订单逐年增加。去年,惠东县通过九华公司出口的马铃薯达到1.2万吨,其中近4成订单通过网络联系接下。2004年冬,世界马铃薯专家宋伯符在铁涌镇田间见到农民收成马铃薯欢快的场面,感慨地说:“没想到马铃薯主产区在北方,效益却在南方。”

    9000户农户通过种马铃薯年纯收入万元以上

    “奔小康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马铃薯地上忙活的铁涌镇溪美村村民方松发对记者说,在胡成来的帮助下,他家已经种了10年马铃薯,平均年纯收入近6万元,去年增加了种植面积,种植70多亩,纯赚14万多元。

    像方松发这样的种植户村里还有许多。上世纪90年代村里人开始种植马铃薯后,纯收入逐年增加,大部分村民盖起“马铃薯楼”,买起“马铃薯摩托车”,昔日贫困的溪美村变成了日渐富裕的“马铃薯村”。

    稔山镇联丰村在种植马铃薯前,村民生活非常困难,家庭负债率超过80%。1996年九华农贸公司将该村列入其网下的一个网点,在公司和网点的帮扶下,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效益不断看好,现在村民不仅甩掉了债务,而且日渐富裕。2005年,全村仅马铃薯种植一项就收入达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2006年全村马铃薯收入则超过600万元。

    在惠东县铁涌、稔山和平海等镇,像溪美村和联丰村这样通过种植马铃薯成为致富村的现象比比皆是。目前,九华公司联系的近9000户农户通过种植马铃薯年纯收入1万元以上,逐渐走向富裕。在记者与村民闲谈中,他们流露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冬种马铃薯致富的路子走对了。

    本报记者赖金朗 李朝荣 东江时报记者郭少锐 特约通讯员李文聪 通讯员杨火祥
 
不合格奶粉仍在销售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