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纪真
市区长寿路南湖站点的17路公交车,早已不在该站点停靠了,但站牌却依然昂首挺胸屹立。市民张小姐不明就里,白白在那里等候45分钟,眼睁睁地看着3辆17路公交车呼啸而过。后来才知道那里的站点已废去多时。张小姐忿忿不平,向《惠州日报》投诉(见12月1日《惠州日报》)。
为什么废弃了一年半之久的站牌还不拆除呢?记者就此展开调查,说法如下:公交公司说,市里有规定,未经交通主管部门和交警部门批准,他们不能也不敢擅自改置、拆移或拆除站牌。交通主管部门则说,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站牌设立时是和广告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的。站点虽取消了,但协议还未到期。广告公司不同意拆除,所以才保留了下来。
看上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比如,“历史原因”就是一个比较让人云山雾罩的名词,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可能不易领会其精神实质;所谓的“合作协议”呢,其实不过是有利益在里头罢了。广告公司买广告位是花了银子的,期限未到,咋能说拆就拆?这一回,有关部门还真是带头做了“讲诚信”的模范。
城市公共管理虽千头万绪,但一切皆有规则。有关部门不讲诚信行不行?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当年本市轰轰烈烈整治七大出口时,笔者一位广告公司的朋友经营的某处经工商、规划、城管等政府部门审批而设立的广告牌,就因为“整治需要”被强行拆除,甚至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朋友在我面前忿忿不平,国骂不断。而我只有以“公众利益需要”、“不可抗拒力”等说辞来安慰。虽然当时我的觉悟不高,也隐隐觉得有关部门有点不讲诚信,而不讲诚信者挨骂也是活该。
现在好了,有关部门“讲诚信”了,然而“讲诚信”的结果,却是导致众多的市民因等不到车浪费时间而误事。而且看这个趋势,这种“诚信”讲多久,民怨大概也会延续多久。这就让人很纳闷。
不讲诚信会挨骂,讲了诚信也挨骂。到底是社会机制有问题呢,还是一些市民头脑有毛病?
忽然想起了一则典故。史载,当年唐太宗曾问魏征,为什么隋炀帝仅仅动用了全国一半左右的人力和财力去经营辽东,就导致民怨沸腾。而大禹竭尽了九洲之财,力治天下山川,前后达十年之久,竟没有遭到反对和抱怨?魏征答道:大禹与隋炀帝的差别在于“与民同利,故天下虽竭而民不怨”。
再回到先前的话题。有关部门讲诚信并没有错。遵守协议是讲诚信;情况变了,废站牌拆掉,协议不能遵守了,把该补偿的钱还给人家,也是一种诚信。常言道:屁股指挥脑袋。要想不挨民众的骂,屁股坐在哪里很重要。不知魏征的回答,对有关部门会不会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