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事关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市投入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达3.9亿元,大大改善了我市农村卫生面貌。但我市7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农村卫生人才匮乏,大专以上人才仅占13.5%;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看病难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解决农民看病难,除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外,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缺乏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四大机制。
人才倾斜机制。市委、市政府去年出台了对在山区卫生院工作的具有大专、本科(或中级职称)和副高以上骨干给予补助的政策,今年又决定对全市1039个行政村村医每人给予500元至600元补助,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全省开了先河。它在吸引和留住农村卫生人才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要继续用好政策,建立人才向农村倾斜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必须继续定期组织、安排农村卫技人员进修学习,鼓励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同时加大对医院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卫生管理能力和水平。
人才管理机制。继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认真做好乡镇卫生院院长的选拔、聘任和管理工作;继续在全县范围内招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深化医疗卫生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探索完善技术、风险、管理等多要素参与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努力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靠政策、靠事业、靠感情发挥人才的作用。
卫生支农机制。卫生支农是政府经费和政策扶持以外支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卫生院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开展技术帮扶,使受援单位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基本满足当地农民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邓光华:市卫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