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树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形势良好,但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0.9%,创下了10多年来的新高。特别是二季度GDP增长达11.3%。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8%。根据以往的经验,投资在经济过热时大约占到30%,GDP增速超过11%就是过热。从当前的态势看,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了过热的情况。
中央为防止经济过热采取了很多办法,先后出台了提高银行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然而,从几个月来的情况看,这些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很灵验的手段,在我们这里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除了“新政”发布时产生过一些震动外,过后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依然存在。从8月19日起,央行将基准1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各上调0.27%,目的是要为过热的经济再“泼一瓢冷水”。但有专家认为,仅靠加息也不足以遏制经济过热的势头。
其实,当前经济过热一个深层次原因,跟一些地方领导的发展观、政绩观不科学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期以来,各级都把GDP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唯GDP增长是瞻”。为官一任,谁不想本地区的GDP增长快点、多出点政绩?地方官员本来就有这种“积极性”,再加上各级定期不定期的评比、通报,谁愿落后?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比GDP增长速度、比“政绩”的“不比赛的比赛”。上半年,经过你追我赶,就有31个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其中23个省份增速在12%以上。7个省份投资增幅超过40%,其中有两个省份超过50%。省与省之间是这样,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也如此。一说要“翻两番”,大家都要“翻两番”;一说要当“排头兵”,大家都想把GDP增速搞到前列。从省到镇,不但本级在加快发展,也很希望下级加快发展。因为各镇、县都快了,全市、全省才会快。各级地方官员有如此高的“热情”、如此强劲的投资冲动,只是泼几瓢“冷水”是很难把“温度”降下来的,即使一时止“沸”,过后也很快会“热”起来。
要从根本上遏制经济过热,必须采取“釜底抽薪”之策,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现在,有的虽然也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但一联系到本地实际,“发展是硬道理”就成了“GDP增长是硬道理”,谁也不承认自己有“发热”现象。因此,首先要坚持从上到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而不要说一套行一套。上级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端正了,下级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才有可能科学。
其次,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和提拔使用上,一定要坚持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标准进行考核。因为考核和任用干部的标准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要引导党政领导干部不盲目追求GDP增速,就要全面、准确地看待他们的政绩,既看经济发展,也看社会进步;既看城市变化,也看农村发展;既看当前发展状况,也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看经济总量的增长,也看群众得到的实惠,等等。
第三,对思想上一时还转不过弯来,仍坚持搞不科学发展者,应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加以制止。如在8月16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严肃批评内蒙古新丰电厂,并训令内蒙古所有违规电站项目一律停止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