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因此,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以人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培育、扶持、壮大农业
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落实“三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同时,调整和优化支持“三农”发展的财政支出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培育、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尤其是比较薄弱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广大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特色农产品具有比较效益显著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是大幅度提高种植业产值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好路子。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梅菜、马铃薯、甜玉米、龙门年桔、荔枝、韭黄六大特色农业,今后,要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发展壮大这六大特色产业,加大扶持、推广力度,抓好加工、流通等工作,推进产业化经营,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在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促进和带动农民增收。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逐步增长,外出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职业技能的缺乏,成了农民工顺利就业的“瓶颈”。因此,围绕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课题,加快培养造就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一代新型农民,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的生态问题也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森林砍伐、草地破坏、农药化肥滥用等引起的洪灾、旱灾、土壤板结、农产品毒性增大等问题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存在巨大危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二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三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确保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四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五要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环境优良化。 刘仕启(作者单位:市农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