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惠州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观察言论
 
交通整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发表时间:2005-12-07 10:08:55  来源:
 
    眼下,市区的塞车现象令人扼腕:每天上下班时间,无论是从惠州大桥进入环城西路,还是从东江大桥进入东平,蜗行的车流每每令人一步三叹。车如流,但路难行,确实让人倍感诸多不便。我市交通不畅的状况,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不久前,我市交管部门面对现状,及时提出了包括主干道建隔离栏杆,一些道路改单行道等措施在内的交通管理规划。最近又组织有关人士座谈,惠州日报曾做过专门报道。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交管部门表明了一种积极的作为,体现了责任感,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

    然而,塞车现象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普遍难题,个中原因错综复杂。解决问题,决不能冀望毕其功于一役。但凡一个涉及到市民切身利益的方案的出台,无疑应该经过绝大多数市民及专家的充分酝酿讨论,广泛听取各个方面意见和建议,再付诸实施,以减少失误,才能事半功倍。市交管部门此次提出的交通疏通缓解方案,可以说是涉及面广,市民期望值大,但远不是在主干道竖起几个漂亮的隔离栏杆就能解决问题。市区繁华路段数十处改为单行道,影响的也不单是驾车多绕几个圈的问题。愚以为,规划方案应该更多地从长远发展考虑,力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从技术层面看,一些公交线路和出租车上落站点的规划及调整;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的整治;行人违章的处罚等等,均应统筹考虑,列入整改方案。在现代公民社会,一个科学的能为绝大多数市民接受的交管规划方案的诞生,无疑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公众利益有别于企业行为,闹市区如人人乐、万佳、丽日等商业旺地周边如何设置公交线路和站落点才不至于引起“肠梗阻”,更须通盘考虑、充分论证并严格规划,影响到交通顺畅的就应坚决调整。从座谈会的情况看,反映的意见还比较空泛。笔者认为,除了群众的意见外,还应充分听取人大、政协和有关各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时应加大宣传的声势,以求得各界的共识。

    香港也是个繁华的城市,弹丸之地,人口、车辆的密度远超内地任何一个城市。到过香港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不少马路比我市更狭窄、车辆更多。但香港的交通却比我们要顺畅得多。除了其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及法规执行的严肃性外,盖源于政府的管理到位及市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先进的交管规划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改进我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无疑是好的。然而反观近年来我们学习外地的一些先进经验,常常画虎类犬,往往难达本意。就马路隔离栏杆来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市区的主要干道上就都安装过。后来据说是为了提高城市的文明景观,隔离栏就拆掉了。拆了以后呢,城市景观是否美了且先不论,市民却没有因此而文明起来。没了硬约束,汽车随便掉头,行人恣意横穿,终成交通痼疾。还有数年前推行的市区汽车喇叭禁鸣制度,据说也是学习大城市“环保”、“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创意倒是好创意,无奈市民素质还未达到可以享受这种文明的程度。汽车不准鸣笛,而行人却肆意横闯马路、红灯,以至于汽车躲避不及,不得不放开“喉咙”,“禁鸣”不知不觉打了折扣。“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为枳”。外地的好经验到了本地往往“水土不服”,不能不发人深省。

    交通拥挤,车多路挤。解决之道,除了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外,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市民守法遵章的自觉性。择其要者,当让交管法规深入人心。交管规划方案充分酝酿,多方征求意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宣传、深入人心的过程。市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和不遗余力的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让大多数市民参与、理解,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方案的顺畅实施。
 
管一管这样停车
惠州新闻网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0752-2831813、2831859
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文华一路惠州日报社电讯技术部 网站设计: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