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清晰地界定了先进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和谐文化,引导全社会成员强化共同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和谐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良好的文化基因。
一、和谐文化及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国家的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和重要力量。在思想观念上,和谐文化体现为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和谐社会目标的描画、向往和追求;在价值尺度上,和谐文化表现为人们以和谐作为判断社会发展状态、社会氛围、社会群体间关系的一种标准;在制度规范上,和谐文化体现为人们在和谐理念的支配和引导下建设并不断完善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分配关系、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制度机制、方式方法。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对社会而言,和谐文化是构建安定祥和、宽容谅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培育着人们集体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支柱,是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一个社会的和谐,内在、本质地体现为渗透在全社会的和谐文化精神,和谐的文化因素渗透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根基和条件,有没有和谐文化,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实上是在和谐文化基因链条上的和谐社会的演进和发展。
首先,和谐文化,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理念为思想内涵、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以和谐为尺度判断和衡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过程,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在对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生活认识判断的基础上对一种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既反映和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是对社会发展认识水平高低的一种体现。
其次,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脉,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构建途径、方式。和谐文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营造和谐友爱、宽容谅解的社会氛围;和谐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理念成为全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谐文化促进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人际关系,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推动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力量。
二、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 重要作用
和谐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现先进文化方向的和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内在地包含着团结、合作、和谐的要求和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导向和文化旗帜。建设和谐文化,坚定全党和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和强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和促进和谐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文化经济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协调作用越来越显著,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力量越来越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以经济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以政治文明的进步为保障,同时也必须以精神文明的发展为支撑。但是,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忽视社会发展,轻视文化建设,不仅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代价,也造成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滋生蔓延、思想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培育和强化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全面发展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在防止思想道德滑坡的同时,着重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营造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使和谐的理念与和谐发展的思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造性,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和谐文化,能够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良好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进一步消除束缚和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壁垒;能够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强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文化条件。
(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调节矛盾、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促进构建和谐社会。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改革攻坚阶段,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纷繁复杂,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整各种利益分配关系,调节各种社会矛盾,这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倡导的是求同存异、谅解合作、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调节矛盾、整合关系、增进融合等功能。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重视发挥和谐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这一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能够引导人们着眼于促进和实现和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谅解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培育和强化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有助于优化社会环境、理顺情绪,有助于消除和避免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极端化和片面化倾向,形成尊重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的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友好社会环境。
(五)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不断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社会成员追求的公平正义,既包括政治、经济生活的需求和权益,也包括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权益。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之一。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文化特征。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我国文化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反映在文化生活上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公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消除城乡之间、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之间、贫富状态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过大差距。文化建设要向城市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乡镇倾斜;要组织更多的公益性社会性的文化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地、进校园、进营房;要区分层次、分类对待,尽可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维护他们基本的文化权益。要以文化建设带来的知识的力量、精神的动力,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精神满足、心情舒畅的社会局面,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在广泛可靠的社会群众基础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的传承鼎新途径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立足现实,面向时代,与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传统相承接、借鉴世界文明和谐思想成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我们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的和谐文化。
(一)以“六个坚持”建设和谐文化。一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人文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即统筹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统筹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协调发展,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四是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五是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内容、形式、手段、载体的创新,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六是坚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和谐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
(二)立足社会生活实践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过程,是目标、手段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同我们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作为手段,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是同步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和谐文化应当是有层次、分阶段的,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和引领作用。要立足于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和思想道德水平差异较大这个最大的国情,既不脱离现实,又不超越阶段。一是要把握建设的层次性。要区分不同的对象和层次,对多样化的群体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增强和谐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以先进性要求增强和谐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引导力,以此带动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提升。以广泛性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不断扩大和谐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建设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被广泛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方面,用以描述治理良好、协调有序的状态。重视和谐,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思维,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和为贵”、“和衷共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求同以共生共长,存异以相辅相成,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实现共同发展,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和谐思维,是建设和谐文化宝贵的思想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合理内涵,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并实现其现代转化,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的和谐思想资源建设和谐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追求和谐的思想内容,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提出过和谐的思想观念。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并提出“和谐最美”的命题。自苏格拉底始,“和谐”由思辨的哲学领域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念,提出了“理想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思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则把自己在美洲的共产主义试验称作“新和谐公社”。当代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结构功能论、协和社会论和社会系统论等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这些思想观点是我们需要吸收借鉴的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积极借鉴世界文明中关于和谐的思想资源,博采众长,将其熔铸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西方文化中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和人文精神等有益的思想成果,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所应当借鉴吸收的。只有在中西文化的激荡碰撞中有所升华,在相互交融中汲取借鉴,才能不断丰富和谐文化的思想内涵,才能推动和谐文化的创新发展。
(五)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构建和谐广东与构建和谐惠州。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构建和谐广东与建设文化大市、构建和谐惠州的过程中,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要把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内涵和着力点,把岭南文化的优秀因子和广东人精神中敢为人先、开放兼容的特性转化到和谐文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挖掘和发扬惠州地域文化中开放性、兼容性、熔铸性以及顺势应变、变革求新的品格,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惠州特色的和谐文化,为建设文化大省、构建和谐广东与建设文化大市、构建和谐惠州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执笔:罗川山、蒋勤国)
|